李路 王超 王杰
平均年龄32岁,正是巡特警队员身体与经验结合的黄金年龄。
8名警员、8名辅警,全是从层层遴选中脱颖而出的精英。
警务装备、战术支持,都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量身定制。
铸剑为盾,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五大队二中队用最前沿的技术和战法,将“守护‘一老一小’”的承诺落到实处,让城市里每一个迷失的身影找到回家的路。
寻影:在大海中捞针
6月酷暑,巡特警支队五大队二中队的办公室里空气凝重。
队员们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屏幕上——系统刚刚抓取并推送了一条老人走失的警情:80岁,疑似阿尔茨海默症,已经走失72小时,每一个字眼都让人揪心。
技术骨干孙强紧抿嘴唇。建队2年来,在他的技术支撑下,大家已经成功寻回了近400名老人和孩子。但每当出现“走失超24小时”“无身份信息”“疑似阿尔茨海默症”等标签时,他的掌心依旧会冒出冷汗。
在这座拥有1600万人口的城市里,走失的老人就像沉入太湖的细针,而他们,就是握着磁铁的人。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必须全力以赴!”中队长马继业的声音打破沉寂,他的目光扫过队员——守护“一老一小”,是这支队伍的使命所在。
据统计,短短3年间,苏州市60岁以上人口就从235.82万名增至316.48万名。而考虑到实际的筛查率,真实数字或许更为庞大。
“有照片!”孙强举起手机。屏幕上,一位白发老人温和地笑着。瞬间,十几道目光聚焦过来。在队员们经历过的诸多寻人警情中,身份证号码提供不了、姓名报错的情况是常态,能够提供走失人员基本信息的报警不到十分之一,如此清晰的正脸照片非常难得。
无需多言,默契在空气中流动。城市静态地图、无人机照片、队员标记的搜索区域……在急促的键盘敲击声中,各种信息一点点地艰难叠加……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面对极限作战。队员们曾试图总结走失规律: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季节、职业、爱好……穷尽所有变量,结论却令人无奈:毫无规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挑战。
“这不是案件,没有动机和目的,传统侦查方法派不上用场……”刑侦专业出身的刘虎,脸上难掩挫败。
“要不试试‘影子模型’?”角落里传来孙强的声音。这是他结合地理知识与实战经验独创的方向定位模型。
分析、比对、研判,一帧一帧画面划过……一小时后——一道斜长的影子,指向城北铁轨。
“现在气温39摄氏度!热浪干扰无人机成像!”陆航飞行员出身的无人机飞手余鹏飞喊道。
“技术有盲区,咱巡特警的腿没有!上!”马继业一声令下,16人迅速分为5组,扎进铁轨旁茂密的草丛里。暑气蒸腾,茅草如刃,搜寻半径在汗水中逐渐缩小。
近3小时,人均30000步。拨开最后一丛野草,老人正蜷缩在铁轨防护网的裂口处,队员王子跃向前一大步,托住老人的后背,另一人抄起老人的膝弯将老人抱起——“轻点!别压着老人脏腑!”
巡逻车门合上,小桌板支起,松软的面包被掰成碎块,保温壶倒出的水还氤氲着白气——这是二中队的“特色装备”:车里常备60摄氏度的温水,更适合老人的肠胃。
车厢极静,只剩下微弱急促的咀嚼声。队员们默契地保持安静。
此刻,无声的陪伴,便是最好的守护。
归途:为迷途的星辰引航
2023年寒冬的一天,宁沪高速上车流涌动,没人注意到,一辆网约车正驶向省界。车内,13岁的姐姐紧紧攥着10岁弟弟的手,窗外的风景飞速模糊。
与此同时,“影力”系统正在24小时不间断扫描着全市十个区县每日上万起的警情。这个专门为守护“一老一小”开发的数智系统首次投入使用,就从报警信息中敏锐捕捉到“未成年人独自出走”的关键词——第一次实战“找娃”的警报瞬间点亮了屏幕。
队伍里大半是尚未成家的年轻人,面对决意离家、前途未卜的孩子,大家都知道自己擅长的雷霆手段并非解决之道。
“沟通的话,我可以试试看!”队员赵海洋主动接下任务。作为中队的谈判专家,他转业前一直在部队担任政工干部。
电话接通了,听筒那头先是司机的困惑,很快便传来了女孩警惕而倔强地回应。一场跨越百里的紧急“心桥”,在飞驰的网约车与追赶的警车间同步架起。
女孩的委屈,弟弟的沉默,顺着电波传来。指挥室里,从明星到动漫盲盒……队员们集思广益的话题纸条堆满了整张桌子。
“我小时候离家出走,以为沿河一直走就能走回外婆家……”
“是啊,我荣耀王者段位,包带飞的!”
没有说教、训斥,赵海洋的声音低沉而诚恳,带着令人心安的温厚。他精准捕捉孩子们情绪的每一丝涟漪,从自己的童年经历,谈到姐弟俩的出走理由;从父母关爱的缺失,聊到校园里的欢声笑语;从电子游戏到热门潮玩……电波中的暖流,渐渐突破姐弟俩的心防。
“姐姐……我们回去吧。”弟弟突然大声说。
网约车缓缓掉头,在约定地点,警灯亮起,两颗迷途的星辰找到了回家的路。
在赵海洋的工作笔记中有这样一段分析:“相比而言,老人的走失多属‘无心之失’,少年儿童走失常是‘有意为之’。5岁到12岁易因好奇迷路,但由于发现及时和智能手表等定位设备的普及,难度整体可控;真正的痛点在于13、14岁的孩子,亲子关系对抗下的离家出走,重点在‘劝’不在‘找’,一旦错过思想工作的窗口期,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铸盾:于烟火深处护岁月静好
虽然走失警情没有规律可循,但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与反思,依旧推动着二中队不断成长蜕变。
2024年春,“守护者联盟”应运而生——不仅发动巡特警支队全员,更创造性地吸纳民警辅警家属这支编外力量。
紧接着,受过救助者、热心公益者、慕名而来者,菜场摊主、快递站长、社区医生……遍布苏州街巷的温暖触角,被悉数织入这张共治之网。
一旦“影力”系统抓取到“一老一小”走失预警,指令瞬间发出。距离最近的联盟成员——执勤警员或附近的警属和志愿者队伍即刻响应。他们先抵达现场进行关键的前期安抚与看护,为专业警力赢得黄金时间。这张由360余名警辅力量与近千名志愿者织就的守护网,正在越织越密、越铺越广。联盟运作以来,已成功寻回走失人员368名,平均用时也压缩至3小时。
渐渐地,“盾之队”的称谓在巡特警支队内外传开。“一老一小”守护展现的是盾的“柔韧与温情”。
而盾的另一面,依然是血性和锋芒,平时便衣出击的他们,依托“快侦快破快挽损”等一系列技战法,精准打击各类民生小案。中队成立两年来,成功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160名,为群众快速挽损近百万元。得益于相关数据模型、战术战法的全面推广,全市接触式侵财案件警情同比下降18.05%,破案率上升7.37%。
“当特警的,没有人不是冲着成为‘剑’来的。但这‘盾之队’的名号,却是大家一个警情连着一个警情、一个案子接着一个案子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听起来更自豪!”马继业由衷地说。
中队的荣誉墙上,锦旗层叠,鲜艳如霞;文件柜里,塞满了手写的感谢信,字迹各异,暖意相融。走失老人安全归家,迷途孩童重回怀抱,被窃钱物失而复得……正是在这些紧系民生的“小事”里,“盾”的轮廓日益清晰,厚度日渐坚实,成为这座城市让人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铸剑为盾,守护的是人世间最珍贵的烟火与归途。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