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第08版 剑兰副刊


电视剧《我是刑警》研讨会上,主创人员与专家学者畅谈创作经验和观剧体会——
探索中国式刑侦剧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 席文

“搬来这么长时间,你一直忙忙叨叨的,从来没好好看看绪城的夜景吧?”

“你们看到的夜晚的城市,和我看到的不一样,你们看到的是万家灯火,我看到的,是躲在黑暗里的罪恶。”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现实主义公安题材电视剧《我是刑警》热度不减。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热播收官后,这部剧以其鲜明的纪实风格、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和对刑警职业精神的展现,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1月10日,第5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我是刑警》研讨会上,主创代表和与会专家就《我是刑警》展开深入探讨,高度评价该剧在叙事表达方面所作出的突破,并认为该剧对未来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树立鲜明的纪实基调

2024年11月27日起,电视剧《我是刑警》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首播,爱奇艺同步热播。数据显示,该剧在央视八套酷云收视峰值达4.1250%,打破了央视八套酷云历史收视最高纪录;爱奇艺站内热度峰值10467,是爱奇艺有史以来首部热度破万的刑侦题材大剧。《我是刑警》之所以能够得到亿万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剧中刑警秦川的扮演者、演员于和伟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部剧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我们在文艺作品创作中,要最大程度接近真实,用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从内容出发呼唤真实、最大程度接近真实,观众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导演惠楷栋这样讲述自己第一次看到《我是刑警》剧本时的震撼,“它的故事内核厚重且深刻,用15个经典案例的侦破过程展现中国刑侦35年来技术、制度以及理念的发展历程,把老中青三代刑警的形象融入其中,其案件涉及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刑警群像剖面之深,点燃了我对刑侦题材创作的热情和决心。”

“《我是刑警》的突破首先在于它的纪实基调,真实细腻地呈现那些大案要案、积案冷案的侦破过程,这个过程天然具有震撼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说。

在《光明日报》影视评论版副主编李蕾看来,《我是刑警》自始至终聚焦警察的工作生活,“在叙事上没有一味地追逐连环反转的叙事迷宫,主创们共同叙述的是去滤镜之后的一支真正的刑侦队伍如何锻造金色盾牌的过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塑造鲜活的刑警群像

“演员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你塑造的角色被专业人士所认可。”于和伟在研讨会上动情地说,剧集播出后,他遇见了一位70多岁、有着38年刑侦经验的老刑警。老刑警称赞他的表演道,“你的味道和气质是对的”。

在于和伟眼中,秦川是千千万万一线刑警的真实缩影。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工作,面对的痛苦和离别多过幸福与欢乐。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社会的安宁,却牺牲了许多与家人的团聚时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无数坚守在公安战线上的人民警察的真实写照。

剧中,因公牺牲的叶茂生、调职后仍然不顾安危追逃的胡兵、为刑侦事业奉献终生的武英德……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无论是专业能力突出的刑侦专家,还是默默奉献的技术人员,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但都体现出鲜明的刑警职业本色。随着一桩桩案件最终得以侦破,一支老中青接力奋斗、专业化、职业化的刑侦队伍也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我是刑警》不是一个人,而是16万人。”首播期间,这个词条被很多观众转发。“我们看到了身穿警服、心系警魂,一代一代将刑警的职责、使命赓续,为百姓保一方平安、触动人心底的鲜活人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在研讨会上说。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深度、有温度的创作态度,让这部剧展现了国产刑侦题材影视剧的品质魅力。据《我是刑警》总制片人徐颐乐介绍,编剧徐萌在创作期间采访了200多位刑警,采风文字实录达200多万字。剧组辗转全国各地拍摄,仅筹备期就达到9个月。“导演惠楷栋当时把徐萌老师的采风路全部走了一遍,称之为重走英雄路。于和伟等演员也主动要求到一线采风,近距离感受优秀刑警的力量。”徐颐乐说。

正是这种真诚的创作态度,让很多业内人士和观众为《我是刑警》打出了高分。他们认为,该剧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刑侦剧,更是一曲向所有坚守在刑侦一线的人民警察致敬的赞歌。

“《我是刑警》既有‘真’又有‘情’,真正写好了人物,写出了人民警察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怀和职业责任感,剧中展现出的职业精神对各行各业都有借鉴意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认为。

为国产刑侦剧树立新标杆

为破获清江爆炸案,办案人员在野外驻扎了50多天,在方寸之地一点一点反复筛查,因为过程过于艰难,不少人都到了心理极限;为侦破东林三女童案,刑警陶维志苦苦查了6年仍然没有结果,好不容易靠新技术初步锁定侦查方向,但详细比对失败让他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当一起起曾经受限于时空条件没有破获的命案积案,在新技术和传统刑侦手段的结合应用下得以侦破,让观众对刑侦事业的发展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

正如《我是刑警》出品方、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所说,“《我是刑警》犹如一部长卷,在展现刑侦发展历程的同时,深刻映照出时代的演进。”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我是刑警》以真实案件为蓝本,向观众生动呈现刑侦工作的复杂性,刻画了信念坚定、守护正义的基层刑警群像。剧集既描摹了个体命运,也折射现实社会中的司法进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我是刑警》在中国式刑侦剧叙事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很重要的努力,通过继承和创新,让中国式刑侦剧叙事体系近乎完整地构筑起来了。”

导演惠楷栋表示,通过《我是刑警》这部剧,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看到中国刑侦事业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感受一线刑警赤诚的理想信仰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让经典刑侦剧回归的同时,也为刑侦题材在新时代拓宽方向给出了答案,“希望观众能在其中感受属于中国式刑侦剧的独特味道。”

“《我是刑警》用扎实的剧集内容和写实的表现手法,令人信服地展现了平安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刑侦剧这一精品辈出的剧集门类中树立了新的标杆。”《我是刑警》出品方、华策克顿集团总裁傅斌星认为,“只要能够以具备前瞻性的创作思维为引领,以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贯穿始终,就能够打造国民爆款,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昂扬的奋斗力量,为这个时代奏响更伟岸更澎湃的赞歌。”

回顶部 回本版

2025-01-15 第08版 剑兰副刊

电视剧《我是刑警》研讨会上,主创人员与专家学者畅谈创作经验和观剧体会——

探索中国式刑侦剧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 席文

“搬来这么长时间,你一直忙忙叨叨的,从来没好好看看绪城的夜景吧?”

“你们看到的夜晚的城市,和我看到的不一样,你们看到的是万家灯火,我看到的,是躲在黑暗里的罪恶。”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现实主义公安题材电视剧《我是刑警》热度不减。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热播收官后,这部剧以其鲜明的纪实风格、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和对刑警职业精神的展现,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1月10日,第5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我是刑警》研讨会上,主创代表和与会专家就《我是刑警》展开深入探讨,高度评价该剧在叙事表达方面所作出的突破,并认为该剧对未来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树立鲜明的纪实基调

2024年11月27日起,电视剧《我是刑警》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首播,爱奇艺同步热播。数据显示,该剧在央视八套酷云收视峰值达4.1250%,打破了央视八套酷云历史收视最高纪录;爱奇艺站内热度峰值10467,是爱奇艺有史以来首部热度破万的刑侦题材大剧。《我是刑警》之所以能够得到亿万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剧中刑警秦川的扮演者、演员于和伟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部剧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我们在文艺作品创作中,要最大程度接近真实,用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从内容出发呼唤真实、最大程度接近真实,观众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导演惠楷栋这样讲述自己第一次看到《我是刑警》剧本时的震撼,“它的故事内核厚重且深刻,用15个经典案例的侦破过程展现中国刑侦35年来技术、制度以及理念的发展历程,把老中青三代刑警的形象融入其中,其案件涉及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刑警群像剖面之深,点燃了我对刑侦题材创作的热情和决心。”

“《我是刑警》的突破首先在于它的纪实基调,真实细腻地呈现那些大案要案、积案冷案的侦破过程,这个过程天然具有震撼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说。

在《光明日报》影视评论版副主编李蕾看来,《我是刑警》自始至终聚焦警察的工作生活,“在叙事上没有一味地追逐连环反转的叙事迷宫,主创们共同叙述的是去滤镜之后的一支真正的刑侦队伍如何锻造金色盾牌的过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塑造鲜活的刑警群像

“演员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你塑造的角色被专业人士所认可。”于和伟在研讨会上动情地说,剧集播出后,他遇见了一位70多岁、有着38年刑侦经验的老刑警。老刑警称赞他的表演道,“你的味道和气质是对的”。

在于和伟眼中,秦川是千千万万一线刑警的真实缩影。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工作,面对的痛苦和离别多过幸福与欢乐。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社会的安宁,却牺牲了许多与家人的团聚时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无数坚守在公安战线上的人民警察的真实写照。

剧中,因公牺牲的叶茂生、调职后仍然不顾安危追逃的胡兵、为刑侦事业奉献终生的武英德……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无论是专业能力突出的刑侦专家,还是默默奉献的技术人员,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但都体现出鲜明的刑警职业本色。随着一桩桩案件最终得以侦破,一支老中青接力奋斗、专业化、职业化的刑侦队伍也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我是刑警》不是一个人,而是16万人。”首播期间,这个词条被很多观众转发。“我们看到了身穿警服、心系警魂,一代一代将刑警的职责、使命赓续,为百姓保一方平安、触动人心底的鲜活人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在研讨会上说。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深度、有温度的创作态度,让这部剧展现了国产刑侦题材影视剧的品质魅力。据《我是刑警》总制片人徐颐乐介绍,编剧徐萌在创作期间采访了200多位刑警,采风文字实录达200多万字。剧组辗转全国各地拍摄,仅筹备期就达到9个月。“导演惠楷栋当时把徐萌老师的采风路全部走了一遍,称之为重走英雄路。于和伟等演员也主动要求到一线采风,近距离感受优秀刑警的力量。”徐颐乐说。

正是这种真诚的创作态度,让很多业内人士和观众为《我是刑警》打出了高分。他们认为,该剧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刑侦剧,更是一曲向所有坚守在刑侦一线的人民警察致敬的赞歌。

“《我是刑警》既有‘真’又有‘情’,真正写好了人物,写出了人民警察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怀和职业责任感,剧中展现出的职业精神对各行各业都有借鉴意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认为。

为国产刑侦剧树立新标杆

为破获清江爆炸案,办案人员在野外驻扎了50多天,在方寸之地一点一点反复筛查,因为过程过于艰难,不少人都到了心理极限;为侦破东林三女童案,刑警陶维志苦苦查了6年仍然没有结果,好不容易靠新技术初步锁定侦查方向,但详细比对失败让他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当一起起曾经受限于时空条件没有破获的命案积案,在新技术和传统刑侦手段的结合应用下得以侦破,让观众对刑侦事业的发展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

正如《我是刑警》出品方、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所说,“《我是刑警》犹如一部长卷,在展现刑侦发展历程的同时,深刻映照出时代的演进。”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我是刑警》以真实案件为蓝本,向观众生动呈现刑侦工作的复杂性,刻画了信念坚定、守护正义的基层刑警群像。剧集既描摹了个体命运,也折射现实社会中的司法进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我是刑警》在中国式刑侦剧叙事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很重要的努力,通过继承和创新,让中国式刑侦剧叙事体系近乎完整地构筑起来了。”

导演惠楷栋表示,通过《我是刑警》这部剧,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看到中国刑侦事业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感受一线刑警赤诚的理想信仰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让经典刑侦剧回归的同时,也为刑侦题材在新时代拓宽方向给出了答案,“希望观众能在其中感受属于中国式刑侦剧的独特味道。”

“《我是刑警》用扎实的剧集内容和写实的表现手法,令人信服地展现了平安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刑侦剧这一精品辈出的剧集门类中树立了新的标杆。”《我是刑警》出品方、华策克顿集团总裁傅斌星认为,“只要能够以具备前瞻性的创作思维为引领,以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贯穿始终,就能够打造国民爆款,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昂扬的奋斗力量,为这个时代奏响更伟岸更澎湃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