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船老大”“老渔民”,构建矛盾“调解圈”
●海岸线分段管理、定人定责,确保岸线安全
●“睡袋勤务”让偏远地区渔民就近办证办事
□本报记者 袁 灏
通讯员 蔡宇杰
“出海要注意安全”“这些手段都是诈骗,千万要提高警惕”……近日,福建省莆田市公安局秀屿分局平海派出所民警王一波穿梭于渔排间,宣传安全知识、摸排实有人口、排查矛盾纠纷。这也是莆田秀屿沿海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
近年来,莆田市公安局秀屿分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于打击海上犯罪、维护海域安全、保障人民安居的全过程,在渔排船头上探索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海上枫桥”新路径。
海上调解,渔民矛盾不上岸
碧波万顷,渔歌韵浓。在秀屿区南日岛海面上,一个个蓝色浮球随波起伏,一条条塑胶渔排整齐成片,美不胜收。秀屿区共有7个乡镇,其中涉海镇有6个、行政村65个,共有渔船7300余艘,一到渔忙时节,矛盾纠纷就多起来。
对此,秀屿公安海防部门联合属地派出所、海事、海警、海洋渔业等单位,全力打造海上纠纷调解室,选取了一批有调解经验的“船老大”“老渔民”参与调解,还选取不同籍贯的治安积极分子共同参与工作,变“调解链”为“调解圈”。同时,派出所民警常态化走上渔船、登上渔排,排查隐患苗头,及时介入、就地化解,实现“矛盾不上岸、化解在海上”的目标。
去年以来,秀屿分局联合各职能部门和村镇,通过海上纠纷调解室共调解各类海上矛盾纠纷67起,调解率达100%,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安全稳定。
“五海”联动,岸海管防更牢固
“3组巡逻队,请前往7号点巡查是否有异常。”深夜,秀屿区岸海一体联勤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通过智慧平台远程调度,全力守护海岸线安全。
秀屿区海岸线总长243公里,有28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怎么管最合理?秀屿分局立足辖区岸海联防联控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岸海管防工作机制,实现了海警、海事、海洋渔业、海关、海防“五海”部门联合办公,有力推动了海上安全综合治理,打造了富有秀屿特色的岸海管防新品牌。
此外,秀屿分局将海岸线分为7大段51小段,每个小段明确负责人,建立了由镇、村干部及包片民警管理的“段长负责制”,确保岸线人防责任到位。同时,他们充分运用无人机、雷达等技术手段,推动人防、物防、技防、船防等手段有效融合,为岸线管防筑牢坚固防线。
以民为本,政务服务暖人心
“现在不用出岛,我们就可以补办身份证了。公安机关服务太棒了!”近日,家住黄瓜岛的王大爷身份证丢了。在“睡袋民警”的帮助下,他很快就拿到了补办的身份证。
以往,一些像王大爷这样住在偏远海岛的村民,办理公安政务事项通常要乘船出岛,往返要花上大半天,有时还要跑上几趟才能办好。为了破解偏远海岛群众办证难的问题,秀屿分局创新“睡袋勤务”模式,即民警定期背着睡袋、提起工作包乘船上岛,与村民同吃同住,为群众采集照片、送证上门等,让群众在岛上就能享受到贴心的公安政务服务。
人民关心事,公安心头事。从宁静祥和的偏远海岛到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秀屿分局的服务一直在线。
“流动户籍室”是秀屿分局的又一创新举措,即每一名民警就是一个“户籍室”。日前,秀屿分局民警来到东峤工业园区,摆起桌子、架好机器,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户籍室,为园区新招的20余名外来员工办理居住证。
依托“社区+户政”警务服务模式,秀屿分局全面开展户政上门办、集中办活动,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优化服务举措,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