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捷
通讯员 廖汉辰 成 静
今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袁女士的20万元被电诈分子骗走,重庆市反诈骗中心民警通过与银行联动,实现“拦截止付秒响应”,为她追回了全部被骗资金。
近年来,重庆市公安局大力推进反诈数字化改革,创新构建多部门数据共享、多层级业务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反诈新机制,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以来,重庆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立案数、损失金额连续两年大幅下降,打击涉诈犯罪嫌疑人2.5万名,预警劝阻潜在受害人2336万人次,为群众追赃挽损12亿元。
数智赋能
与诈骗分子“抢时间”
重庆市公安局深化与银行、电信等部门的会商联动处置机制,打造“全民反诈”数字应用,再造流程、明确权责、强化监督、提升效率,助力“全民反诈”的灵敏感知和高效处置。
“现在,报案人的报警电话刚挂断,我们就已启动对嫌疑账户的拦截止付。”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接警处置大队副大队长张宇告诉记者,重庆市公安局紧紧围绕“接警即止付”的实战需求,压减资金止付流程,止付效率大幅提升。
记者了解到,重庆市公安局打破数据壁垒,打造“重庆反诈数据基座”,研发覆盖全市反诈成员单位、区县、镇街“三位一体”的“全民反诈”应用,实现多行业、多部门业务流汇聚协同、指令一键直达,体系化打造市、区县两级反诈骗中心、派出所、镇街、社区、网格“六级”预警劝阻新格局。
2024年11月,江北区的黄先生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轻信对方所说的高额利润,被诈骗数十万元。接到黄先生的报警后,重庆市公安局通过智能化系统,很快拦截了黄先生的被骗资金。“市反诈骗中心组建了资金分析专家团队,创新研发了多个智能分析模型。”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接警处置大队民警李颖说,系统能自动绘制资金流向图,在追到被骗资金的同时,还能有效研判、追查诈骗分子踪迹线索,做到一追到底。
精准普法
提高风险人群“免疫力”
重庆市公安局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岗位,以多维度、立体化的反诈普法宣传矩阵,全力构筑全民反诈防线。
“头像、昵称都一样,其实是诈骗分子冒充的,对于大额支付,工作人员一定要进行当面确认。”今年5月,重庆市反诈骗中心民警为全市350余名财务人员上了一节“反诈安全课”培训课。课堂上,民警结合典型诈骗案例,深入剖析诈骗分子“紧急转账”等惯用伎俩,以及财务岗位“冒充领导指令转账”等易遭受诈骗的风险场景。民警呼吁大家在工作电脑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语,定期更新电脑、账户等密码,尽量避免接受远程运维、维修等服务。“培训的针对性很强,对我们守好企业的‘钱袋子’有很大帮助!”一位参加培训的财务人员说。
在大渡口区某养老服务中心,重庆市公安局大渡口区分局春晖路派出所开设“反诈课堂”,民警担任“班主任”,他们用通俗的话语、翔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老年群体讲解常见的诈骗手法和注意事项。同时,民警还通过社区微信群,定期发布反诈提醒,以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不断拓展反诈宣传渠道,最大限度守护辖区老年群体财产安全。
涪陵区公安局组建以退休人员、社区网格员为主体的“红袖笼”志愿者和“乌江义警”,用方言编写反诈顺口溜,在群众跳广场舞时进行宣传;永川区公安局利用无人机循环播放防骗口诀,在社区广场、商业街区等区域开展“空中反诈课堂”,提升反诈宣传覆盖面和精准度;南岸区分局联合辖区超市,在所售鸡蛋上印制防范电诈警示语……重庆市公安局各式反诈妙招不断涌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精准宣传反诈,让群众知诈识诈的知晓率更高、“免疫力”更强。
资金返还
优化流程便民惠企
重庆市公安局的反诈数字化改革,正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重庆市公安局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深度合作,减少审批环节,通过渝快办“资金返还一件事”应用程序,实现了资金返还全程网上办理,避免了受骗群众和办案民警“多头跑”的情况。
今年4月,重庆市反诈骗中心成功拦截到北碚区赵女士被诈骗的350万元,民警通知赵女士,可以通过渝快办“资金返还一件事”应用程序启动资金返还,赵女士上传了相关申请材料,几天后,就收到350万元返还资金。
“对于个人,网上返还在减少损失的基础上做到了方便快捷;对企业而言,快速追回资金就是稳住了现金流、保住了发展信心。”重庆市反诈骗中心民警说。
重庆市公安局还聚焦源头治理,构建了“两卡”数字化协同管控机制。该机制赋能17家银行、4家运营商实现“两卡”在线核验,一旦发现涉诈卡号,指令一键下达,封堵效率快速提升。2024年10月以来,累计提供风险核验服务750万余次,有效筑牢防诈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