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第06版 基层警务


青岛:警医联动跑出急救“速度”与“温情”

□本报记者 柴 黎 通讯员 梁 超 吴 昊

孩童高烧晕厥,孕妇即将分娩,工人断指受伤,老人突发心梗……无论是在送医途中还是在救援路上,时间就是生命。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城市交通网络中,如何让救死扶伤再快一步?

面对突发情况,青岛“生命至上 畅安护航”警医联盟联动机制总能在关键时刻,以雷霆速度与无限温情,为危重病患者、伤者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持续优化的道路交通,也在为急救助力,让希望与爱心在城市中传递。

联盟联动 畅通生命救护通道

3月19日20时6分,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南大队隧道中队接到警情:一辆载有心梗患者的救护车,正通过胶州湾海底隧道驶向青岛心血管病医院,请求交警护导。接指令后,隧道中队迅速派警车在云南路隧道口等待。20时10分,警车与救护车会合,执勤交警立即开启警灯、拉响警笛,引导救护车沿胶宁高架路疾驰。20时20分,救护车辆抵达医院,交警帮助医护人员将病患妥善安置后,返回岗位继续执行勤务。

这样的“速度”与“温情”时常在青岛街头上演。2024年8月2日,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北大队铁骑队员一路疾驰交替护导,沿途执勤警力快速疏导路口车辆,仅用7分钟就将一名孕妇顺利护送至医院;同年11月22日,黄岛大队调集铁骑,引导一辆从日照赶往青岛西海岸新区救治中毒幼童的救护车,20公里路程仅用十几分钟便顺利送达……

为保障急重症患者、伤员得到及时、专业、有效救治,2024年5月,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市急救中心建立起“生命至上 畅安护航”警医联盟联动机制,通过统筹公安交警、卫生医疗机构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紧密协作、相互支撑、常态运转。

在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突发疾病的患者、遭遇意外的伤者,都因这条畅通的生命救护通道得到了及时救治。截至目前,全市共处置危难求助交通护导警情3190余起,其中,急救护导急重病患、伤员、孕妇等警情2600余起,救助事故受伤警情590余起。

信息共享 急救流程实现无缝对接

除了看得见的交警护导,守护这条生命救护通道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有力“支撑”。警医协作打通了“120”“122”急救信息衔接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推送、同步调度。公安交管部门采用视频接力、绿波放行、警车摩托车带道、警力疏导等多种方法,保障急救通道畅通;同时,急救中心实时提供救护车位置信息,公安交管部门按照“就近、就优”原则,合理配置并线方案,提升救援效率,切实保障救护车、护送急重伤患车辆的优先通行权。

警医之间紧密配合,信息实时共享,让急救流程无缝对接,筑牢生命安全防线。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胶州湾高速公路大队与医院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和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由院方开通送医“红色专线”“绿色通道”,让急重病患在救治中不受挂号、办理手续、排队就诊等流程限制,做到快速发现、及时救援、妥善救助。同三高速公路大队提前规划警车护送救助路线,组织民警辅警熟悉掌握辖区各点位至附近医疗机构最优路线、常见急重症状送医地点,保障急救通道畅通。崂山大队建立警医联动信息平台,双方信息实时共享与传递,有效提升危重病患救援救治效能。

疏通堵点 协同救护更加高效

警医协作、信息共享,让急救无缝对接,而交通顺畅可以让生命救护再快一步。近年来,青岛公安交管部门通过交通组织优化、交通堵点改造、重点区域拥堵治理、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等举措,持续深化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进一步畅通“救护通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位于合肥路,日门诊量较大,虽然院内车位数达到2000余个,但由于使用效率和周边设施原因,停车场资源仍然不足,致使医院周边道路交通压力剧增。为此,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北大队组织多方深度排治道路交通隐患,优化急救运送车辆进出医院通道、院内通行路线和急救伤患接送诊位置,畅通生命救护通道最后50米。同时,他们采取增设停车诱导屏、延长合肥路中心护栏、设置黄色网格线等措施,实现院内停车周转高效,周边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曲阜路、浙江路地处青岛市市南区核心商业区,周边商圈、旅游景点、公园、医院聚集,旅游旺季期间日均人流量超8万人次、机动车流量逾5000辆次,多向车流交织导致常态化拥堵,区域交通承载压力突出。为缓解这一问题,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南大队经实地调研,对曲阜路、浙江路设计实施了微循环。试运行监测显示,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约35%,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42%,公交车辆准点率提高28%,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缩短至90秒以内,达到了调整预期。

为了让协同救护更高效,青岛市急救中心组织开展交警一线警员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升一线警务人员急救知识积累和急救业务能力。公安交管部门针对120急救车驾驶员进行驾驶技术、交通法律法规和车辆保障检测培训,着力提升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驾驶员在日常出行中主动为救护车、消防车等应急救援车辆让行,这种文明出行、尊重生命的理念,正在城市中蔓延开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回顶部 回本版

2025-05-06 第06版 基层警务

青岛:警医联动跑出急救“速度”与“温情”

□本报记者 柴 黎 通讯员 梁 超 吴 昊

孩童高烧晕厥,孕妇即将分娩,工人断指受伤,老人突发心梗……无论是在送医途中还是在救援路上,时间就是生命。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城市交通网络中,如何让救死扶伤再快一步?

面对突发情况,青岛“生命至上 畅安护航”警医联盟联动机制总能在关键时刻,以雷霆速度与无限温情,为危重病患者、伤者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持续优化的道路交通,也在为急救助力,让希望与爱心在城市中传递。

联盟联动 畅通生命救护通道

3月19日20时6分,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南大队隧道中队接到警情:一辆载有心梗患者的救护车,正通过胶州湾海底隧道驶向青岛心血管病医院,请求交警护导。接指令后,隧道中队迅速派警车在云南路隧道口等待。20时10分,警车与救护车会合,执勤交警立即开启警灯、拉响警笛,引导救护车沿胶宁高架路疾驰。20时20分,救护车辆抵达医院,交警帮助医护人员将病患妥善安置后,返回岗位继续执行勤务。

这样的“速度”与“温情”时常在青岛街头上演。2024年8月2日,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北大队铁骑队员一路疾驰交替护导,沿途执勤警力快速疏导路口车辆,仅用7分钟就将一名孕妇顺利护送至医院;同年11月22日,黄岛大队调集铁骑,引导一辆从日照赶往青岛西海岸新区救治中毒幼童的救护车,20公里路程仅用十几分钟便顺利送达……

为保障急重症患者、伤员得到及时、专业、有效救治,2024年5月,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市急救中心建立起“生命至上 畅安护航”警医联盟联动机制,通过统筹公安交警、卫生医疗机构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紧密协作、相互支撑、常态运转。

在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突发疾病的患者、遭遇意外的伤者,都因这条畅通的生命救护通道得到了及时救治。截至目前,全市共处置危难求助交通护导警情3190余起,其中,急救护导急重病患、伤员、孕妇等警情2600余起,救助事故受伤警情590余起。

信息共享 急救流程实现无缝对接

除了看得见的交警护导,守护这条生命救护通道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有力“支撑”。警医协作打通了“120”“122”急救信息衔接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推送、同步调度。公安交管部门采用视频接力、绿波放行、警车摩托车带道、警力疏导等多种方法,保障急救通道畅通;同时,急救中心实时提供救护车位置信息,公安交管部门按照“就近、就优”原则,合理配置并线方案,提升救援效率,切实保障救护车、护送急重伤患车辆的优先通行权。

警医之间紧密配合,信息实时共享,让急救流程无缝对接,筑牢生命安全防线。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胶州湾高速公路大队与医院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和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由院方开通送医“红色专线”“绿色通道”,让急重病患在救治中不受挂号、办理手续、排队就诊等流程限制,做到快速发现、及时救援、妥善救助。同三高速公路大队提前规划警车护送救助路线,组织民警辅警熟悉掌握辖区各点位至附近医疗机构最优路线、常见急重症状送医地点,保障急救通道畅通。崂山大队建立警医联动信息平台,双方信息实时共享与传递,有效提升危重病患救援救治效能。

疏通堵点 协同救护更加高效

警医协作、信息共享,让急救无缝对接,而交通顺畅可以让生命救护再快一步。近年来,青岛公安交管部门通过交通组织优化、交通堵点改造、重点区域拥堵治理、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等举措,持续深化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进一步畅通“救护通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位于合肥路,日门诊量较大,虽然院内车位数达到2000余个,但由于使用效率和周边设施原因,停车场资源仍然不足,致使医院周边道路交通压力剧增。为此,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北大队组织多方深度排治道路交通隐患,优化急救运送车辆进出医院通道、院内通行路线和急救伤患接送诊位置,畅通生命救护通道最后50米。同时,他们采取增设停车诱导屏、延长合肥路中心护栏、设置黄色网格线等措施,实现院内停车周转高效,周边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曲阜路、浙江路地处青岛市市南区核心商业区,周边商圈、旅游景点、公园、医院聚集,旅游旺季期间日均人流量超8万人次、机动车流量逾5000辆次,多向车流交织导致常态化拥堵,区域交通承载压力突出。为缓解这一问题,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南大队经实地调研,对曲阜路、浙江路设计实施了微循环。试运行监测显示,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约35%,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42%,公交车辆准点率提高28%,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缩短至90秒以内,达到了调整预期。

为了让协同救护更高效,青岛市急救中心组织开展交警一线警员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升一线警务人员急救知识积累和急救业务能力。公安交管部门针对120急救车驾驶员进行驾驶技术、交通法律法规和车辆保障检测培训,着力提升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驾驶员在日常出行中主动为救护车、消防车等应急救援车辆让行,这种文明出行、尊重生命的理念,正在城市中蔓延开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