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 磊 何剑飞
水中高度腐败尸体的死因鉴定,是国际公认的难题。
2024“最美基层民警”、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法医检验科科长赵建和团队研发的硅藻检验技术能够让水中高度腐败的尸体“说话”,从而确定其死因。
“硅藻在各种水域中广泛存在,经常在溺亡时被死者伴随水流吸入和吞下。因为体积极小,它们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大脑和骨髓等不同的器官中。”赵建介绍,只要能在死者脏器中发现硅藻,就基本可以确定他是生前溺水,通过对硅藻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判断这份硅藻来自哪片水域。
硅藻检验技术听起来容易,但实际上花费了赵建和同事多年的心血和汗水。面对常人望而却步的高度腐败尸体,赵建十年如一日艰苦探索,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1篇。法医学硅藻检验实验室、广东公安第一个虚拟解剖实验室和第一个生化检测实验室的建立,都凝结着他攻坚克难的心血。
创新是艰难的。“没有可以参考的方法,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牵头去解决。”为了找到合适材料和试剂,赵建带领团队进行了成百上千次测试,“就像爱迪生找灯丝一样。”大量重复的实验、高度腐败的尸体、条件较差的野外试验场地……赵建和同事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直至看到黎明的曙光。
“他的科研能力很强大。”同事这样评价他。作为硅藻研究课题的核心人员,赵建参与解决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溺死判断检出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为行业标准。他的团队研究成果被编入大学研究生教材,并得到国际认可——第21届国际法庭科学协会主席将该项技术誉为“法医病理学领域的里程碑”。
如今,法医硅藻检验技术成果已在全国得到应用,来自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锦旗被挂在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的墙上——这项技术提供准确、高效的溺死诊断,成为相关案件侦破的强大助力。
面对水塘中腐败成白骨的尸体,赵建成功在其骨髓中检验出了硅藻的存在。经比对,这与发现尸体的水塘中的硅藻一致,由此确定此人为溺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1年前,受害人被抢劫杀害。21年后,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但拒不供述作案过程。赵建应用硅藻检验技术,成功查明了死者的死亡原因。
据统计,硅藻检验技术先后应用于3100余起重大疑难案件的侦办中。围绕硅藻检验技术,赵建和团队组织培训了全国30个省市150余家单位的技术人员。他还指导国内70余家单位的硅藻检验实验室设计、建设,并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中国法医代表,赵建远赴萨摩亚开展技术交流援助。萨摩亚常年高温,当地遗体保存设施相对简陋,很多遗体都已高度腐败,给检验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这是检验中国法医专业能力的重要时刻。”赵建回忆道,他与团队只用了一个月,就把当地的命案积案全部检验完成,还为当地警方开展技术培训,为他们组建了一支初步具备现场勘查能力的队伍。
《萨摩亚观察家报》刊发了中国法医援助当地警察开展刑事检验的报道,当地警员和群众对中国团队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或许会忘记我的名字,但会永远记得中国警察。”赵建回忆道。
从警以来,赵建勘查重大疑难案件现场400余次,出具检验鉴定报告800余份,为案件的侦破和处置提供了科学有力的证据。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入选全国公安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每当走在街头,看到人来人往,就会觉得城市安宁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赵建继续校准着镜头——那里映照的不仅是硅藻的微观世界,更是一位中国法医“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