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6

第03版 论苑


创新超大城市治理机制 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魏光禧

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强调,以新警务理念为先导、以新运行模式为关键、以新技术装备为支撑、以新管理体系为保障,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高水平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超大城市人口多、流量大,警务负荷重,社会结构复杂,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庞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警务新机制,需要不断推动警务理念、运行模式、技术装备、管理体系等创新。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新警务运行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宝贵经验,也是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警务机制创新的一条重要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立足超大城市专业化、扁平化、合成化实战的需要,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形成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警务运行体系。

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就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实战效能作出部署,深刻阐述了“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丰富内涵,为打造科学高效的公安工作系统架构指明了方向。超大城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做专警种,整合专业力量、优化专业流程、集成专业手段、提升专业能力。构建完善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为龙头,以基础防范、重点管控、精准打击、内外联动、执法监督管理等5项主要机制为重点,以相关工作机制为补充的“1+5+N”现代警务机制体系。要对接跨市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市、区县、派出所、警务站、最小应急单元五级贯通,塑造超大城市公安机关扁平化管理新优势。要构建信息多元搜集和融合体系,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的部门协作联动处置机制。要构建市、区县两级侦查中心,形成内部、外部资源力量常态入驻,经侦、禁毒等侦查警种带案入驻、按需入驻的合成作战模式,建立常态研判、专项攻坚、整体作战机制。要加强以公安特警为主体的区域处突机动力量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打造智能化大数据实战引擎,加强警种业务与大数据的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融合。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数字警务赋能实战

现阶段如何推进警务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兴警,构建精细化、有韧性的超大城市风险防线、安全防线和民生发展平台尤为重要。

要加快推进公安科技信息化,构建全市一体化智慧公安建设运营体系。要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建设应用,做精综合场景集成应用。要将数字虚拟空间与超大城市现实物理空间有机融合,强化数据流通与共享,推动超大城市数字警务建设。要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基层治理数智体系,提升公安机关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与防范能力,提高指挥决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靶向性”,将风险应对思路从“以守为攻”变为“主动出击”。要加强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实战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公安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和实战能力。

坚持共建共享,建立协同高效治理体系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警务机制创新,必须抓好管理体系这项基础性工作,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聚焦功能、场景与区域等维度,打造结构均衡的开放型治理系统。

要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坚持市级统筹、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按照中心城区“市局统筹、一体治理”,周边城区“区域协同、提高效能”的思路,构建分级分类现代警务新机制,提升超大城市警务联动协同“共治”能力。要健全多部门协作配合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社会治理有机体,形成“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快速解纷争”的基层矛盾调处综合体。要加强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基层智治平台对接联动,畅通群众诉求解决渠道。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力量融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全员共享治理成果的基层治理格局。要深化派出所改革,充分发挥派出所“平安前哨”作用,履行好管理实有人口、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区秩序、服务辖区群众等职责。要加强派出所基础工作标准化建设,做实社区警务工作,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风险,需要聚焦城市高效运行和风险管控,建立健全事前预防治理制度,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期治理新模式,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案事件,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要健全旅游景区、网红“打卡点”、大型活动、危爆物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强化“全链条打、全环节整、全要素防”各项措施。要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完善“人车路企”等要素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城市交通疏堵保畅、停车难等精细化治理。要加强轨道智慧安防平台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公共安全“警企地”联动处置机制。要健全机场公共安全动态监管机制,完善水上抢险救援体系。要强化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网约房、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新领域发展安全责任,同步规划落实安全监管措施,加强日常监管和联动执法。要健全无人机监管体系,创新无人机公共安全管理应用,提升低空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作者为重庆警察学院重庆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回顶部 回本版

2025-01-26 第03版 论苑

创新超大城市治理机制 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魏光禧

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强调,以新警务理念为先导、以新运行模式为关键、以新技术装备为支撑、以新管理体系为保障,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高水平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超大城市人口多、流量大,警务负荷重,社会结构复杂,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庞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警务新机制,需要不断推动警务理念、运行模式、技术装备、管理体系等创新。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新警务运行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宝贵经验,也是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警务机制创新的一条重要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立足超大城市专业化、扁平化、合成化实战的需要,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形成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警务运行体系。

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就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实战效能作出部署,深刻阐述了“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丰富内涵,为打造科学高效的公安工作系统架构指明了方向。超大城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做专警种,整合专业力量、优化专业流程、集成专业手段、提升专业能力。构建完善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为龙头,以基础防范、重点管控、精准打击、内外联动、执法监督管理等5项主要机制为重点,以相关工作机制为补充的“1+5+N”现代警务机制体系。要对接跨市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市、区县、派出所、警务站、最小应急单元五级贯通,塑造超大城市公安机关扁平化管理新优势。要构建信息多元搜集和融合体系,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的部门协作联动处置机制。要构建市、区县两级侦查中心,形成内部、外部资源力量常态入驻,经侦、禁毒等侦查警种带案入驻、按需入驻的合成作战模式,建立常态研判、专项攻坚、整体作战机制。要加强以公安特警为主体的区域处突机动力量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打造智能化大数据实战引擎,加强警种业务与大数据的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融合。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数字警务赋能实战

现阶段如何推进警务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兴警,构建精细化、有韧性的超大城市风险防线、安全防线和民生发展平台尤为重要。

要加快推进公安科技信息化,构建全市一体化智慧公安建设运营体系。要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建设应用,做精综合场景集成应用。要将数字虚拟空间与超大城市现实物理空间有机融合,强化数据流通与共享,推动超大城市数字警务建设。要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基层治理数智体系,提升公安机关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与防范能力,提高指挥决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靶向性”,将风险应对思路从“以守为攻”变为“主动出击”。要加强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实战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公安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和实战能力。

坚持共建共享,建立协同高效治理体系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警务机制创新,必须抓好管理体系这项基础性工作,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聚焦功能、场景与区域等维度,打造结构均衡的开放型治理系统。

要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坚持市级统筹、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按照中心城区“市局统筹、一体治理”,周边城区“区域协同、提高效能”的思路,构建分级分类现代警务新机制,提升超大城市警务联动协同“共治”能力。要健全多部门协作配合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社会治理有机体,形成“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快速解纷争”的基层矛盾调处综合体。要加强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基层智治平台对接联动,畅通群众诉求解决渠道。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力量融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全员共享治理成果的基层治理格局。要深化派出所改革,充分发挥派出所“平安前哨”作用,履行好管理实有人口、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区秩序、服务辖区群众等职责。要加强派出所基础工作标准化建设,做实社区警务工作,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风险,需要聚焦城市高效运行和风险管控,建立健全事前预防治理制度,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期治理新模式,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案事件,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要健全旅游景区、网红“打卡点”、大型活动、危爆物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强化“全链条打、全环节整、全要素防”各项措施。要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完善“人车路企”等要素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城市交通疏堵保畅、停车难等精细化治理。要加强轨道智慧安防平台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公共安全“警企地”联动处置机制。要健全机场公共安全动态监管机制,完善水上抢险救援体系。要强化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网约房、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新领域发展安全责任,同步规划落实安全监管措施,加强日常监管和联动执法。要健全无人机监管体系,创新无人机公共安全管理应用,提升低空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作者为重庆警察学院重庆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