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灏
通讯员 马晓鸿 李泽鑫
初冬的福建长汀,汀江水清,卧龙山碧,茂林深处鸟鸣轻盈,长汀县公安局巡逻民警穿梭其间,“藏青蓝”与“生态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长汀还是一幅“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光景。
近年来,长汀县公安局坚持发扬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牢固树立“党旗红、警察蓝、生态绿”的发展理念,优化群防群治、强化科技兴警、深化部门协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必答题”,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绿色答卷”。
“谢警官,这边有群众捡到一只雀鹰,麻烦你们过来看看。”11月4日,长汀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教导员谢伟接到爱鸟协会成员老刘的电话,立即赶赴现场。
原来,老刘和队员前往汀江源自然保护区拍摄鸟类照片时发现,有人拎着一只外形独特的鸟。熟知各种鸟类的老刘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只受了伤的雀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待赶到时,民警看见雀鹰已被安置在笼子里,经初步检查,判断其应该是在飞行时受伤掉落,被群众拾得。于是,大家商议决定,先把雀鹰交由林业部门救治,符合条件后再组织放生。
经过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逐年恢复,目前全县境内野生鸟类达320余种。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长汀县公安局构建起“民警+辅警+义警”全覆盖的基层治理模式,成立了生态义警队,吸纳爱鸟协会、动物保护组织等群防群治力量,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民警开展生态巡查、治安防范、宣传救助等工作。
“这些团体成员具有一定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对林区的线路也较为熟悉,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在宣传普法、救助保护等工作上也有了帮手。”长汀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邓韦华说。今年以来,长汀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联合爱鸟协会、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共同救助鸟类6只,开展宣传13场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
“1、2、3,起飞!”11月30日,在长汀县森林管护区,长汀县公安局民警操作警用无人机,前往重点保护区域,执行飞行巡查任务,对进入保护区的可疑人员、车辆进行识别警告、喊话警示。
这是长汀公安向科技要警力的生动实践。25年来,长汀人民矢志不渝、接续奋斗,治好了浊水荒山,迎来了绿水青山,也为森林巡逻防护带来了新形势。长汀公安搭建“步巡+车巡+无人机巡”的全方位、立体化、大纵深防控网络,联动林业部门布建监控点位,在林场、湿地等重点部位的主要通道配置最新动态监测设备,加强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的巡逻防控,为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以来,长汀公安共开展重点区域巡逻40余次,出动警力170余人次,排查可疑人员10余名,消除隐患15处。
“新庄村一带疑似有人非法毁坏林地,请注意核查!”前不久,长汀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收到县林业局移交线索后,立即开展调查取证。经进一步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张某擅自毁坏林地,未履行任何林业审批手续。面对确凿证据,张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长汀公安进一步完善“公安+N”协作机制,协调林业、检察院、法院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生态公益诉讼等行动,形成各执法线交融汇集、各部门信息互通、情报线索顺畅流转、所队共同研判的工作格局,推动涉林案件快侦快破。今年以来,全县共破获涉林刑事案件48起,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有效挽回生态损失,筑牢全县森林资源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