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第03版 论苑


创新完善新时代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王爱华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需要公安高层次人才作为基础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人才强警战略、科技兴警战略有效联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工作,探索建立完善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公安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人才强警战略 加强方向引领

坚持党对公安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加强党对公安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公安人才工作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公安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公安部党委立足民族复兴伟业保驾护航、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目标,提出人才强警战略,积极探索完善公安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要牢牢把握人才强警的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布局谋划,统筹推进人才强警战略与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等战略形成战略合力,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强化教学研练战 落实主体责任

公安院校是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的主阵地,要承担起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履行立德树人、忠诚育警根本任务,以公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反哺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以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一体化并重原则探索打造公安高层次人才教学研练战一体化培养模式。

公安科研院所在创新突破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环境条件,应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公安科研院所与公安院校之间的结对共建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培养积极性。一方面,建立创新突破型人才孵化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将地方公安机关急需的实战应用型人才有计划地派送到公安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学习深造;另一方面,与公安院校搭建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以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充分整合公安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形成创新突破型人才培养的合力。

公安高层次人才的实战能力需要在实景化场景、规范化训练与常态化演练中不断完善与提升,要推进公安机关在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多维度介入,进一步巩固公安机关在实战能力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公安机关面向公安院校有序开放实战化教学资源;推广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参与实战化教育教学,以实战教官、兼职导师等方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推进公安院校学生前往公安机关实习、实训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实战能力培养方面的平台优势。

打造科学管理格局 完善制度体系

公安机关应不断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工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格局。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实施公安高层次人才分类招录,逐步完善多种方式的人才招录引进机制;以人才发展规律为导向,推动建立公安高层次人才发展通道,加强专家人才库建设,打造核心技术人才团队,实现公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跃升。

面对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新形势新任务,应结合不同类别公安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贡献规律,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与评价体系相配套的长周期支持机制,形成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为公安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完善具有公安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要全方位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工作,尤其要抓住促进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公安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战略性和规范性。聚焦公安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严格人才使用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分类管理机制,分级分类建立专家人才库,最大化激发人才创新能力。

把准人才发展规律 优化保障环境

在现有公安人才政策基础上,要把准公安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优化公安人才政策体系,着重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差异化引进、分层化激励、分类化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建设与优化。在人才强警的战略引领下,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公安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公安人才理论研究、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建立人才工作督导评估机制等路径来统筹公安事业和人才发展。要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推进从优待警、爱警暖警工作,努力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健康上关心,有效提升公安高层次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公安机关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应人才之所需,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为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

回顶部 回本版

2024-11-24 第03版 论苑

创新完善新时代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王爱华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需要公安高层次人才作为基础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人才强警战略、科技兴警战略有效联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工作,探索建立完善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公安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人才强警战略 加强方向引领

坚持党对公安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加强党对公安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公安人才工作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公安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公安部党委立足民族复兴伟业保驾护航、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目标,提出人才强警战略,积极探索完善公安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要牢牢把握人才强警的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布局谋划,统筹推进人才强警战略与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等战略形成战略合力,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强化教学研练战 落实主体责任

公安院校是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的主阵地,要承担起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履行立德树人、忠诚育警根本任务,以公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反哺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以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一体化并重原则探索打造公安高层次人才教学研练战一体化培养模式。

公安科研院所在创新突破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环境条件,应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公安科研院所与公安院校之间的结对共建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培养积极性。一方面,建立创新突破型人才孵化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将地方公安机关急需的实战应用型人才有计划地派送到公安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学习深造;另一方面,与公安院校搭建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以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充分整合公安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形成创新突破型人才培养的合力。

公安高层次人才的实战能力需要在实景化场景、规范化训练与常态化演练中不断完善与提升,要推进公安机关在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多维度介入,进一步巩固公安机关在实战能力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公安机关面向公安院校有序开放实战化教学资源;推广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参与实战化教育教学,以实战教官、兼职导师等方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推进公安院校学生前往公安机关实习、实训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实战能力培养方面的平台优势。

打造科学管理格局 完善制度体系

公安机关应不断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工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格局。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实施公安高层次人才分类招录,逐步完善多种方式的人才招录引进机制;以人才发展规律为导向,推动建立公安高层次人才发展通道,加强专家人才库建设,打造核心技术人才团队,实现公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跃升。

面对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新形势新任务,应结合不同类别公安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贡献规律,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与评价体系相配套的长周期支持机制,形成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为公安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完善具有公安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要全方位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工作,尤其要抓住促进公安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公安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战略性和规范性。聚焦公安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严格人才使用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分类管理机制,分级分类建立专家人才库,最大化激发人才创新能力。

把准人才发展规律 优化保障环境

在现有公安人才政策基础上,要把准公安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优化公安人才政策体系,着重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差异化引进、分层化激励、分类化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建设与优化。在人才强警的战略引领下,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公安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公安人才理论研究、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建立人才工作督导评估机制等路径来统筹公安事业和人才发展。要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推进从优待警、爱警暖警工作,努力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健康上关心,有效提升公安高层次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公安机关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应人才之所需,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为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