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灏 通讯员 田 政
当文旅的风吹过古城福建泉州,这座拥有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的“世遗之城”,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光芒,以“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独特魅力,成为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旅游城市,而作为游客必打卡点的西街更是人气火爆。
每逢节假日,西街上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的游客络绎不绝,与东西塔和红砖厝相映成趣,俨然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一个个默默守护的藏蓝身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靓丽风“警”,这就是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巡特警大队西街女子巡逻队。
为更好地服务古城旅游业发展,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于2023年8月成立西街女子巡逻队。这群平均年龄仅26岁的姑娘们,坚持“景中有警”的服务理念,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耐心,倾心服务群众,绽放青春芳华。
一年收获20面锦旗
“太感谢你们了,多亏了你们,我儿子才没发生意外。”8月10日一大早,邹女士带着印有“警花很美,为民服务”字样的锦旗,来到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西街警务站,拉着女子巡逻队民警郭珊的手不停地道谢。
时间拉回到7月31日20时许,一名5岁左右的小男孩独自在西街蛋糕店门口哭泣。正在执勤的女子巡逻队队员看到小男孩后立即上前,关切地询问他的名字和家长电话。可是,小男孩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泣:“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巡逻队队员立即把小男孩带到了西街警务站,通过对讲机联系鲤城分局指挥中心、巡特警大队路面巡逻队员,通报小男孩的体貌特征,并在西街城管、商户、环卫工人等微信群中发布寻人启事。
半个小时后,匆匆赶到警务站的小男孩外婆,看到正在和女子巡逻队队员看儿童绘本的外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原来,外婆带着外孙到西街游玩。在密集的人流中,一不留神,外孙不见了。外婆急得六神无主,慌乱中却朝着与外孙相反的方向边走边喊。热心的西街商户给她看了巡逻队员在商户群内发的寻人启事,带着她到西街警务站找到了外孙。于是,便有了送锦旗的一幕。
邹女士送来的锦旗,是女子巡逻队成立以来收到的第20面锦旗,而这一天正是这支队伍组建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年里,队员们平均每两三天都会变身“临时妈妈”,她们从容应对,慢慢地都练就了一身哄孩子的“十八般武艺”。一年来,女子巡逻队已帮助105名走丢的孩子回到亲人怀抱。
是风景亦是“枫警”
身着作训服、肩配红蓝闪烁的警灯、臂围红色袖标、腰系警械装备,女子巡逻队飒爽英姿,成为西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7月18日,西街小西埕的一名摊位租户与业主在续租和押金退还问题上产生分歧,双方争执不下。巡逻经过的两名女子巡逻队队员立即上前了解来龙去脉,不偏不倚释法析理,说服双方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最终成功化解了纠纷。
“西街上的住户、商户大多都是比女子巡逻队队员年龄大得多的长辈。调解他们的矛盾纠纷,要让他们信服,公平是第一位的,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女子巡逻队民警郭珊说。
据了解,自去年8月组建以来,女子巡逻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与社区民警、街道综合执法队建立密切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女性优势,增强柔性执法,集中化解、协同处置区域内矛盾纠纷,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起。“她们总能聊到心坎里,办到最实处。”女子巡逻队的用心服务赢得了西街群众的广泛赞誉。
“护游+反诈”守护景区平安
“警察同志,我刚刚接到一个电话,说我的银行账户有欠款,还要让我加入什么屏幕共享,您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8月17日中午,女子巡逻队队员值班时,接到一名游客求助。
经详细询问,巡逻队队员立即提醒他不要共享屏幕,更不要转账汇款,并现场指导他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反复叮嘱其不要点开任何陌生链接、下载任何内容,以防落入骗子的圈套。
“夏季行动”以来,结合巡查宣防工作部署,女子巡逻队聚焦“全时空守护平安”,在800米长的西街上开启“护游+反诈”工作模式,向游客讲解剖析常见的兼职刷单、冒充公检法等诈骗手法,进一步织密景区反诈防控网,守好百姓“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