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建权 通讯员 陆 璐
晨光洒在金色的沙滩上,一群白尾海雕悠闲地在滩涂上嬉戏觅食,几只鸿雁从不远处的茂密水草中跃起,一队大鸨紧贴着水面掠过……进入11月,内蒙古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了候鸟的乐园。
为了给这些“客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包头市公安局统筹规划,各分局及相关警种积极行动,构建联防联动机制,打造专门守护专班,加强对过境候鸟的保护,确保其安全迁徙。
畅通衔接点 完善救助链
连绵起伏的大青山是土默特右旗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已发现的野生鸟类有250余种,也是来往候鸟栖息驻脚的重要区域。
“以前我们开展守护生态工作,多数时候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我们建立起与林草部门、乡镇街道的联动共建机制,互相配合、协调发力,极大提升了执法办案及日常巡护救助效率。”土默特右旗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张东兴介绍,仅今年前三季度,土默特右旗公安局就已救助野生动物200余只,包括丘鹬、红隼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这些救助案例背后很多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
针对辖区范围广、野生动物种类多、工作量大的特点,土默特右旗公安局分片划定林长责任区域,明确具体责任;主动加强与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行刑衔接工作要求,积极开展线索通报、会商研判和执法联动;民警主动融入各类“居民联络群”,积极发动辖区义警、村镇干部、社区居民、爱鸟志愿者参与群防群治,对发现的线索及时快速处置,全面提升打击的精准性、实效性。
科技强手段 擦亮巡控眼
“孩子们快下来,这么高的树,你们爬上去太危险啦……”10月20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公安局民警周鑫宇使用无人机在清水湾地区开展巡逻时,发现一群孩子攀爬到树上掏鸟窝。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以及所处地区是野生保护动物聚集区,周鑫宇和其他民警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对孩子们进行劝阻教育。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包头市公安局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各类高精尖设备投入到生态保护战场上,有效打通智慧警务和传统警务的衔接点,提升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质效。
包头市各级公安机关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保护区布设视频监控系统,安排值班民警对水库、河道、湿地等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视频值守;充分利用无人机、远程红外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查,弥补人工巡护难以到达区域及视频监控盲区,有效监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针对非法猎捕、交易鸟类案件规律特征,充分采用科技手段与传统侦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阵地控制、循线追踪,加强实地和网上巡查,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行为。
宣传浓氛围 守护南归雁
近日,固阳县金山镇居民王霞在田间秋收时,发现一只嘴、脚均为黑色,羽毛为黑褐色的小鸟,疑似受伤,遂拨打110报警电话,向固阳县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求助。由于发现及时,这只楼燕得到专业检查及救治,很快就恢复了健康,重归大自然。
“之前我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了解得太少啦,碰到也不管它们。这几年,驻村的民警辅警们经常给我们普及相关知识,我们也知道看到野生动物受伤了要积极参与保护。”对于自己的观念转变过程,王霞这样说。
为凝聚群众力量,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包头市公安机关持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拓展宣传覆盖面,构建民众抬头可见、低头可感的宣传格局,从源头转变部分农牧民候鸟保护观念淡薄的现状。在全国生态日和候鸟迁徙关键期等时间节点,该局在集市街道、社区乡村开展专项宣传活动,设置宣传展台展板,发放《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知识知晓率;在重点区域竖立警示牌,在各乡镇“工作群”“交流群”中,定期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避免群众因不懂相关法律法规涉嫌违法犯罪的情况;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动植物保护科普、法治与生态文明等系列宣教活动,让全市青少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来“评判”。有力的举措换来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大批候鸟过境迁徙、前来包头“落户”,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在林中嬉戏,时而在河面上游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