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了自动扣费,而且还是免密支付,App扣费这么多,感觉自己被骗了。”山东的王女士无奈地说。无独有偶,在天津工作的单女士,近日也被某手机App扣款近600元。(9月12日《法治日报》)
免密支付,也叫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即小额支付无须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即可完成。生活中,手机上很多软件都接入了小额免密支付这种功能,这种支付方式便捷高效,但消费者稍不注意,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有些人手机丢失后,被不法分子利用小额支付购买物品,损失了钱财;还有的被不法商家利用,通过第三方平台自动扣款;此外,儿童也是免密支付诈骗的主要受害人,一些不法分子让未成年人开启屏幕共享,诱导未成年人操作家长的支付宝、微信以及云闪付等App,开通小额免密支付,如亲情卡等,随后,骗子会用小额免密支付账户捆绑自己使用的App,购买商品进行消费,以此实施诈骗。
事实上,是否开通免密支付,需要消费者自行确认。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平台常常会跳出相关界面,诱导消费者开通。而对于免密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消费场景,一些平台也未明确予以提示。
免密支付涉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必须对此上把“安全锁”。平台在引导消费者开通相关功能上,要持审慎态度,进行二次确认。确认的内容应包括免密支付的额度、消费场景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取消方式等。消费者也要认识到,免密支付固然方便,但要兼顾风险和安全,要养成定时查看消费账单的习惯,可开启银行卡短信提醒功能,一旦发现银行卡有异常消费情况,应及时关闭相关功能,第一时间向银行申请冻结并报警,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