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第05版 视窗


德州德城推行以特巡警为主、派出所和业务警种配合的动态化处警勤务模式
接处警秒级响应 刑事警情降七成

□本报记者 李嘉庆 通讯员 张 岩 武俊河

处警5分钟到场率达到90%以上,警情现场处置率达到88%;去年以来,110接报刑事警情、治安警情、盗抢发案、侵财发案环比分别下降71.56%、46.73%、6.21%、35.30%……这是来自山东省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的一组数据。

作为德州市的中心城区,德城区接案数、出警次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市首位。面对案多人少的实际情况,去年以来,在总警力未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德城分局向改革要战斗力,基于“情指行”一体化建设,改革110接处警模式,全面推行以特巡警为主、派出所和业务警种配合的动态化处警勤务模式,精心打造街面警务站,街面智慧巡防实战效能、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大幅提升。

模式创新——

特巡警“秒级响应、即刻处置”

“民警迅速出击,挽救了我亲人的生命!”5月9日,报警人李某给德城分局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5月8日22时许,正在德城区新河东路街面巡逻的特巡警巡逻组突然接到指挥中心指令:“距你800米一居民楼内,疑似有群众轻生,请立即赶往现场!”

人命关天,争分夺秒!不到一分钟,巡逻组赶到案发居民楼。但居民楼有3个单元,大概50余户。仅凭4名巡逻队员挨家挨户敲门无异于大海捞针。巡逻组迅速联系指挥中心,请求调拨就近警力增援。

两分钟后,附近街面巡逻的3组12名特巡警队员赶到案发地。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终在二单元找到轻生者,并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救治。此时,距接警时间仅过去7分钟。

去年初,德城分局全面推行以特巡警为主、派出所和业务警种配合的动态化处警勤务模式。特巡警队员全部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有警处警、无警巡逻。

这种模式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处警更高效。特巡警身处巡逻一线,从接到指令到赶赴现场一气呵成,警力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缩短至5分钟,处警速度提升60%。

压降违法更有力。警务前移后,对突发案事件实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提升对打击违法犯罪的响应速度。

充分释放基层警力。按照“简易纠纷现场调,复杂纠纷规范交”原则,对能够现场处理的警情,特巡警就地处置消化,将派出所民警从大量的日常处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基础防控和矛盾纠纷化解等社区警务工作。

机制创新——

街面警务站打造治安“桥头堡”

德城分局统筹考虑根据辖区实际,高标建成并运行6处街面警务站。警务站担负“先期处警分流、巡逻防控、纠纷调处、服务群众”等职责任务,每个警务站择优配备站长1名、副站长2名、辅警15名,全部由特巡警警力驻守,实行“三班两运转”模式。

以运河警务站为例,负责盐店口街派出所、铁西南路派出所、河西派出所辖区内所有警情的先期处置,地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8万人。该站将213个重点部位、警情多发地和治安乱点纳入必巡路线,实行定点值守与流动巡查结合、徒步巡逻与驾车巡逻结合等方式,实现警情立即管控处置。

以街面警务站为基点,德城分局推行“人防+视频巡逻+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高空瞭望”立体巡防,每日开展“警情常量”统计分析,实时监控发案情况,推送警情动态分析预警,指导站点警力“带着警情去巡防、跟着民意去巡防”,有效补齐防范不精准的短板。

去年以来,6处警务站共接处警2.8万余起次,警情当日处置量占总警情的60%以上,纠纷求助类警情现场处结率达96%以上,最大限度缓解了派出所的处警压力。

技术创新——

分级分类梯次派警更高效

在德城分局情报指挥大厅、各街面警务站,一套套兼具警力、警情、现场、处置等“四个看得见”功能的超视距一体化平台引人注目。

德城分局集约各类公安实战应用系统,全部接入警务站,为一线警力配齐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全程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

接警后,一体化平台可立即定位报警人和街面警力位置,优先匹配派警,第一时间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向街面最近警力推送报警人信息。警务站出警警力可实时调用关联监控资源,提前掌握现场情况,最快时间到场处置。

同时,实行分级分类梯次派警——纠纷、求助类警情指令警务站到场化解、救助;打架斗殴等警情指派警务站、派出所共同处置;伤害、死亡等重大警情,警务站、派出所、特巡警巡逻组第一时间到达、周边警力梯次增援,分局指挥长带领合成作战单元现场指挥处置。一体化平台对每起警情处置、反馈及现场信息采集情况进行自动化考核。警务站运行以来,警情处置“零信访”。

回顶部 回本版

2023-07-03 第05版 视窗

德州德城推行以特巡警为主、派出所和业务警种配合的动态化处警勤务模式

接处警秒级响应 刑事警情降七成

□本报记者 李嘉庆 通讯员 张 岩 武俊河

处警5分钟到场率达到90%以上,警情现场处置率达到88%;去年以来,110接报刑事警情、治安警情、盗抢发案、侵财发案环比分别下降71.56%、46.73%、6.21%、35.30%……这是来自山东省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的一组数据。

作为德州市的中心城区,德城区接案数、出警次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市首位。面对案多人少的实际情况,去年以来,在总警力未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德城分局向改革要战斗力,基于“情指行”一体化建设,改革110接处警模式,全面推行以特巡警为主、派出所和业务警种配合的动态化处警勤务模式,精心打造街面警务站,街面智慧巡防实战效能、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大幅提升。

模式创新——

特巡警“秒级响应、即刻处置”

“民警迅速出击,挽救了我亲人的生命!”5月9日,报警人李某给德城分局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5月8日22时许,正在德城区新河东路街面巡逻的特巡警巡逻组突然接到指挥中心指令:“距你800米一居民楼内,疑似有群众轻生,请立即赶往现场!”

人命关天,争分夺秒!不到一分钟,巡逻组赶到案发居民楼。但居民楼有3个单元,大概50余户。仅凭4名巡逻队员挨家挨户敲门无异于大海捞针。巡逻组迅速联系指挥中心,请求调拨就近警力增援。

两分钟后,附近街面巡逻的3组12名特巡警队员赶到案发地。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终在二单元找到轻生者,并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救治。此时,距接警时间仅过去7分钟。

去年初,德城分局全面推行以特巡警为主、派出所和业务警种配合的动态化处警勤务模式。特巡警队员全部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有警处警、无警巡逻。

这种模式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处警更高效。特巡警身处巡逻一线,从接到指令到赶赴现场一气呵成,警力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缩短至5分钟,处警速度提升60%。

压降违法更有力。警务前移后,对突发案事件实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提升对打击违法犯罪的响应速度。

充分释放基层警力。按照“简易纠纷现场调,复杂纠纷规范交”原则,对能够现场处理的警情,特巡警就地处置消化,将派出所民警从大量的日常处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基础防控和矛盾纠纷化解等社区警务工作。

机制创新——

街面警务站打造治安“桥头堡”

德城分局统筹考虑根据辖区实际,高标建成并运行6处街面警务站。警务站担负“先期处警分流、巡逻防控、纠纷调处、服务群众”等职责任务,每个警务站择优配备站长1名、副站长2名、辅警15名,全部由特巡警警力驻守,实行“三班两运转”模式。

以运河警务站为例,负责盐店口街派出所、铁西南路派出所、河西派出所辖区内所有警情的先期处置,地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8万人。该站将213个重点部位、警情多发地和治安乱点纳入必巡路线,实行定点值守与流动巡查结合、徒步巡逻与驾车巡逻结合等方式,实现警情立即管控处置。

以街面警务站为基点,德城分局推行“人防+视频巡逻+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高空瞭望”立体巡防,每日开展“警情常量”统计分析,实时监控发案情况,推送警情动态分析预警,指导站点警力“带着警情去巡防、跟着民意去巡防”,有效补齐防范不精准的短板。

去年以来,6处警务站共接处警2.8万余起次,警情当日处置量占总警情的60%以上,纠纷求助类警情现场处结率达96%以上,最大限度缓解了派出所的处警压力。

技术创新——

分级分类梯次派警更高效

在德城分局情报指挥大厅、各街面警务站,一套套兼具警力、警情、现场、处置等“四个看得见”功能的超视距一体化平台引人注目。

德城分局集约各类公安实战应用系统,全部接入警务站,为一线警力配齐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全程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

接警后,一体化平台可立即定位报警人和街面警力位置,优先匹配派警,第一时间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向街面最近警力推送报警人信息。警务站出警警力可实时调用关联监控资源,提前掌握现场情况,最快时间到场处置。

同时,实行分级分类梯次派警——纠纷、求助类警情指令警务站到场化解、救助;打架斗殴等警情指派警务站、派出所共同处置;伤害、死亡等重大警情,警务站、派出所、特巡警巡逻组第一时间到达、周边警力梯次增援,分局指挥长带领合成作战单元现场指挥处置。一体化平台对每起警情处置、反馈及现场信息采集情况进行自动化考核。警务站运行以来,警情处置“零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