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2

第03版 论苑


全力构建高质量公安高等教育体系

□杨志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筑牢人才之基。公安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作为公安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持续用力,构建高质量公安高等教育体系,为公安机关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

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

公安高等教育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时代责任。应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公安人才、怎样培养公安人才、为谁培养公安人才等问题,构建公安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体系。

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树立大教育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化预备警官理想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时代责任感;公安院校要加强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淬炼预备警官精神品格,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心;要根据公安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点规律,从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等方面做起,夯实预备警官素质基础,培养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荣誉感。

打造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公安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既要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也要服务公安基层和实战要求。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公安学、公安技术学学科设置和调整的前提条件,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部署和新要求,聚焦公安工作战略需求,突出基层导向和实战导向,推进学科建设。

在此基础上,要着眼公安高等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做强基础特色优势学科,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择优培育新兴学科专业,从而形成优势学科带动辐射下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要立足中国实践,强化理论关切,厚植历史底蕴,面向现实观照,树立国际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知识体系。

健全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标准的公安教师发展体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不仅关系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公安院校教师是为党和人民培养忠诚卫士的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者。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关键是提升公安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公安院校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发展体系。

要健全公安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安院校教师具有人民教师和人民警察双重身份,要通过各层次、多形式和系统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好公安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关,时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度政治清醒,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要健全公安院校教师规划培养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大力引进学科发展领军人才,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大力培养、大胆任用在科研、学术、管理上成绩优秀的青年教师,优化教师人才队伍结构,推动教师队伍发展。

要健全公安院校教师培训发展体系。提升公安院校教师的实战能力,引导教师紧紧跟随公安实战,注重从理论高度对实战进行概括。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实战培训,从管理体制上确保教师到实战部门进行轮岗和锻炼,真正成为实战经验丰富、善战会教能研的“双师型”优秀人才。

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公安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推动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确保公安高等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体系化的公安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包括价值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价值目标以质量和贡献为依据,从教育质量和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两方面衡量公安高等学校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在学校建设方面,以培养一流创新型、复合型公安人才为目标,在成果产出方面,以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流成果产出为目标;评价标准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度、公认度、影响力等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包含师德师风、真才实学等,要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在评价中突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贡献,彰显对国家社会和公安工作的价值。

拓宽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公安高等教育开放体系

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公安高等教育开放体系,是高质量公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公安教育训练国际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要坚持合作共享的理念,构建公安高等教育开放体系。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面向全球警察培训机构引进优质警察教育培训资源,通过消化、吸收和立足中国公安工作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提升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走出去”,争取与国外警察教育培训机构多对话、多交流,传播好中国警察故事,树立中国警察形象。要通过国际警务合作交流,共享警学资源和执法资源,并积极融入国际警务合作与分工,充分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格局和担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回顶部 回本版

2023-04-02 第03版 论苑

全力构建高质量公安高等教育体系

□杨志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筑牢人才之基。公安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作为公安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持续用力,构建高质量公安高等教育体系,为公安机关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

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

公安高等教育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时代责任。应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公安人才、怎样培养公安人才、为谁培养公安人才等问题,构建公安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体系。

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树立大教育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化预备警官理想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时代责任感;公安院校要加强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淬炼预备警官精神品格,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心;要根据公安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点规律,从文武兼备、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等方面做起,夯实预备警官素质基础,培养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荣誉感。

打造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公安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既要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也要服务公安基层和实战要求。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公安学、公安技术学学科设置和调整的前提条件,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部署和新要求,聚焦公安工作战略需求,突出基层导向和实战导向,推进学科建设。

在此基础上,要着眼公安高等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做强基础特色优势学科,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择优培育新兴学科专业,从而形成优势学科带动辐射下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要立足中国实践,强化理论关切,厚植历史底蕴,面向现实观照,树立国际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知识体系。

健全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标准的公安教师发展体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不仅关系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公安院校教师是为党和人民培养忠诚卫士的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者。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关键是提升公安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公安院校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发展体系。

要健全公安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安院校教师具有人民教师和人民警察双重身份,要通过各层次、多形式和系统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好公安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关,时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度政治清醒,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要健全公安院校教师规划培养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大力引进学科发展领军人才,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大力培养、大胆任用在科研、学术、管理上成绩优秀的青年教师,优化教师人才队伍结构,推动教师队伍发展。

要健全公安院校教师培训发展体系。提升公安院校教师的实战能力,引导教师紧紧跟随公安实战,注重从理论高度对实战进行概括。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实战培训,从管理体制上确保教师到实战部门进行轮岗和锻炼,真正成为实战经验丰富、善战会教能研的“双师型”优秀人才。

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公安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推动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确保公安高等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体系化的公安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包括价值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价值目标以质量和贡献为依据,从教育质量和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两方面衡量公安高等学校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在学校建设方面,以培养一流创新型、复合型公安人才为目标,在成果产出方面,以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流成果产出为目标;评价标准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度、公认度、影响力等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包含师德师风、真才实学等,要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在评价中突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贡献,彰显对国家社会和公安工作的价值。

拓宽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公安高等教育开放体系

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公安高等教育开放体系,是高质量公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公安教育训练国际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要坚持合作共享的理念,构建公安高等教育开放体系。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面向全球警察培训机构引进优质警察教育培训资源,通过消化、吸收和立足中国公安工作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提升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走出去”,争取与国外警察教育培训机构多对话、多交流,传播好中国警察故事,树立中国警察形象。要通过国际警务合作交流,共享警学资源和执法资源,并积极融入国际警务合作与分工,充分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格局和担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