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2

第05版 视窗


河南:深化“一村(格)一警” 提升治理能力

□本报记者 孙雅琼

近年来,河南省公安厅不断强化“脚板+科技”工作理念,形成了“一村(格)一警”“四体系一平台”警务架构,建立了党建引领、网格管控、科技支撑、共建共享的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高位推动 形成强大合力

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村(格)一警”建设,将其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高位部署推进,形成五级党政力量支持推动的强大合力。河南省委将“一村(格)一警”建设列入常委会重点工作事项,河南省政府连续7年将其列入工作报告,把警务室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一村(格)一警”省级经费补助长效机制。

全省建成标准化警务室8053个、警务工作站4.3万个,配备社区民警1.17万名、社区辅警(含警务助理)5.06万名,基本建成派出所、警务室、警务工作站三级警务架构,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最小单元。

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河南公安机关广大社区民警辅警积极当好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宣传员、警务下沉联络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等“六大员”,常态化落实“五必访”,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赢得民心。

夯基固本 筑牢“四梁八柱”

河南公安不断加强改进“一村(格)一警”机制,深化完善“四体系一平台”(即以“两任”为重点的“一村(格)一警”组织体系、以“两调”为重点的矛盾化解联动体系、以“两抓”为重点的基层防控强化体系、以平安创建为重点的工作落实体系及一村一警智能平台),为城乡社区警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两任”“两调”“两抓”。河南公安机关着力推进“两任”工作,2300余名派出所长进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1.06万名社区民警、4.14万名社区辅警(含警务助理)兼任村(社区)副书记或副主任,覆盖率达100%;推行“两调”机制,实行“警法联调”“警调对接”,与司法部门建立村(格)警务室和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联勤联动机制,1.3万余名村(居)法律顾问入所共同开展矛盾调处;抓群防群治、抓常态化走访,累计发动社会力量173.8万人,组建7.69万个治保会、5.6万个专兼职巡逻队。与河南省军区探索建立“一村(格)一警一连”联动机制,联合召开推进会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安防控,全面提升基础管控工作水平。

深度融入“三零”平安创建。河南公安积极融入河南省委部署的“零信访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创建活动,依托“一村(格)一警”,扎实推进信息联采、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努力做到风险及时发现、隐患动态清零,以村(格)的小平安巩固全省大平安。

强化科技信息化支撑。河南公安研发推广“一村(格)一警”智能工作台,直通广大社区警务室,实现“信息精细推送、要素自动采集、任务精准派单、隐患动态清零、档案自动生成、考核实时完成”六大功能,推动社区警务由粗放向精准转变。

创新发展 提升工作效能

河南公安依托“一村(格)一警”机制,深入开展隐患动态清零、治安乱点整治等工作,以“情指行”一体化为牵引,以村格警务、街面巡防、智慧村居为重点,推进兰考试点建设,探索符合本省实际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动态清零各类风险隐患。河南公安围绕基础要素信息,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形成风险隐患清单,通过“挂牌督办”等措施,实现闭环式、精准化动态清零。

优化基础管控流程。河南公安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程,建立“五必访”、信息上报、移交分流、研判会商、多元化解、总结剖析、责任倒查等多项机制,落实“警法联调”“警调对接”,打造开放多元、联动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

深化“一村(格)一警”及社会治安防控实战应用。河南公安坚持一体化实战,推动建设“情指行”实战化指挥中心,建立城区多功能街面警务站,布建以“一村(格)一警”为支点的基础网络,实现信息一屏掌控、警令一键直达、执行一贯到底。

重心下移 提供坚强保障

河南省公安厅党委把全面加强派出所工作作为“一村(格)一警”建设的有力支撑,着力在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政策措施上下功夫、求突破。

加强整体谋划。河南省公安厅党委专题深入研究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下发深化新时代“一村(格)一警”战略“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推动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推进派出所长担任乡镇(街道)行政副职工作;出台《河南省警务辅助人员条例》,完成辅警管理改革。

充实警务力量。他们在农村建设警务室、警务工作站,派出所民警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比例达43.5%,社区民警占派出所警力的比例达43.9%。

规范机制建设。河南公安紧紧围绕派出所和“一村(格)一警”标准化,从建设标准、职责任务、经费保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办法和制度、措施,做实保障工作。

回顶部 回本版

2023-02-02 第05版 视窗

河南:深化“一村(格)一警” 提升治理能力

□本报记者 孙雅琼

近年来,河南省公安厅不断强化“脚板+科技”工作理念,形成了“一村(格)一警”“四体系一平台”警务架构,建立了党建引领、网格管控、科技支撑、共建共享的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高位推动 形成强大合力

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村(格)一警”建设,将其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高位部署推进,形成五级党政力量支持推动的强大合力。河南省委将“一村(格)一警”建设列入常委会重点工作事项,河南省政府连续7年将其列入工作报告,把警务室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一村(格)一警”省级经费补助长效机制。

全省建成标准化警务室8053个、警务工作站4.3万个,配备社区民警1.17万名、社区辅警(含警务助理)5.06万名,基本建成派出所、警务室、警务工作站三级警务架构,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最小单元。

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河南公安机关广大社区民警辅警积极当好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宣传员、警务下沉联络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等“六大员”,常态化落实“五必访”,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赢得民心。

夯基固本 筑牢“四梁八柱”

河南公安不断加强改进“一村(格)一警”机制,深化完善“四体系一平台”(即以“两任”为重点的“一村(格)一警”组织体系、以“两调”为重点的矛盾化解联动体系、以“两抓”为重点的基层防控强化体系、以平安创建为重点的工作落实体系及一村一警智能平台),为城乡社区警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两任”“两调”“两抓”。河南公安机关着力推进“两任”工作,2300余名派出所长进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1.06万名社区民警、4.14万名社区辅警(含警务助理)兼任村(社区)副书记或副主任,覆盖率达100%;推行“两调”机制,实行“警法联调”“警调对接”,与司法部门建立村(格)警务室和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联勤联动机制,1.3万余名村(居)法律顾问入所共同开展矛盾调处;抓群防群治、抓常态化走访,累计发动社会力量173.8万人,组建7.69万个治保会、5.6万个专兼职巡逻队。与河南省军区探索建立“一村(格)一警一连”联动机制,联合召开推进会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安防控,全面提升基础管控工作水平。

深度融入“三零”平安创建。河南公安积极融入河南省委部署的“零信访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创建活动,依托“一村(格)一警”,扎实推进信息联采、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努力做到风险及时发现、隐患动态清零,以村(格)的小平安巩固全省大平安。

强化科技信息化支撑。河南公安研发推广“一村(格)一警”智能工作台,直通广大社区警务室,实现“信息精细推送、要素自动采集、任务精准派单、隐患动态清零、档案自动生成、考核实时完成”六大功能,推动社区警务由粗放向精准转变。

创新发展 提升工作效能

河南公安依托“一村(格)一警”机制,深入开展隐患动态清零、治安乱点整治等工作,以“情指行”一体化为牵引,以村格警务、街面巡防、智慧村居为重点,推进兰考试点建设,探索符合本省实际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动态清零各类风险隐患。河南公安围绕基础要素信息,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形成风险隐患清单,通过“挂牌督办”等措施,实现闭环式、精准化动态清零。

优化基础管控流程。河南公安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程,建立“五必访”、信息上报、移交分流、研判会商、多元化解、总结剖析、责任倒查等多项机制,落实“警法联调”“警调对接”,打造开放多元、联动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

深化“一村(格)一警”及社会治安防控实战应用。河南公安坚持一体化实战,推动建设“情指行”实战化指挥中心,建立城区多功能街面警务站,布建以“一村(格)一警”为支点的基础网络,实现信息一屏掌控、警令一键直达、执行一贯到底。

重心下移 提供坚强保障

河南省公安厅党委把全面加强派出所工作作为“一村(格)一警”建设的有力支撑,着力在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政策措施上下功夫、求突破。

加强整体谋划。河南省公安厅党委专题深入研究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下发深化新时代“一村(格)一警”战略“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推动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推进派出所长担任乡镇(街道)行政副职工作;出台《河南省警务辅助人员条例》,完成辅警管理改革。

充实警务力量。他们在农村建设警务室、警务工作站,派出所民警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比例达43.5%,社区民警占派出所警力的比例达43.9%。

规范机制建设。河南公安紧紧围绕派出所和“一村(格)一警”标准化,从建设标准、职责任务、经费保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办法和制度、措施,做实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