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公安博物馆,有一本《王云五小辞典》。这本小辞典里,保存了中共上海市警察系统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地下“警委”)领导下的472名地下党员的“档案”。现在,这本小辞典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地下“警委”是我党在上海地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31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建立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开始,到上海解放前夕,地下“警委”在上海警察系统中发展到20个支部、近500名党员,先后开展罢岗、反“甄审”等各种形式的斗争。上海解放前夕,在地下“警委”书记邵健的带领下,地下党员成功保护了关押在狱中的50名革命人士的生命安全,完整地保管了警察局的武器弹药、文书档案和各类物资,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
白色恐怖之下,地下“警委”实行单线领导,党员之间不发生横向关系,党组织不仅不可能建立党员的个人档案,就连一本简单的党员花名册也不允许编写。
作为地下“警委”书记的邵健,怎么能够记住几百名党员的姓名和其他基本情况呢?他苦思冥想,巧妙地运用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中文字形编成密码、代号,将472名中共地下党员的警号、入党年月、分布单位等具体情况隐注在一本《王云五小辞典》内。一本普通的辞典,既不会引人注意,敌人也很难破译。邵健把这本小辞典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上海解放后,邵健立即把它“译”成党员名册及基本情况表,及时把所有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到解放后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党委,使一些优秀的地下党员被迅速选拔任命为市局有关处和分局的领导干部,他们在建设新上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隐秘而伟大,邵健和中共上海地下“警委”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忠诚与热血,迎来上海解放的黎明曙光。
讲述:马骏(上海公安博物馆展陈部副主任)
整理:本报记者 吴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