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谭广涛 胡 雪 通讯员 毛 丹
“孩子,你终于回家了!”5月11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河边镇蛟龙村的一户人家早早就开始打扫卫生,拉起“欢迎回家”的横幅。正是这一天,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重案二大队教导员骆敏等人的帮助和陪同下,这户人家走失30多年的女儿回来认亲了。这场时隔30多年的团聚,对骆敏来说并不鲜见。每一次“圆梦认亲”,都会让这个素有“打拐妈妈”之称的彝族女警禁不住热泪盈眶。
从警28年,骆敏先后多次带队远赴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广东等地,与战友们侦办涉拐案件100多起,打掉数十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团伙,解救上百名被拐婴幼儿,被誉为“盛开在大凉山的绚丽索玛花”。
不懈缉凶
“苦,我不怕;累,我更不怕。只要案子破了就好。”这是骆敏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她忠诚职守、勇于担当,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业绩。
“2008·9·13”这七个数字,深深刻在了骆敏的记忆中。这是一起罕见的拐卖儿童大案。接到线索通报后,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刑侦支队指定由骆敏参与此案的侦破,开展研判线索、扩线深挖、落地查证等工作。在此案的收网行动中,从全国各地抓获犯罪嫌疑人203名,其中凉山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解救一批被拐卖婴儿。
在每次抓捕和解救过程中,骆敏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办案民警说:“以前多次跟着骆姐办案,看到她经常连轴转,劝她好几次才肯休息,哪里像是50多岁的人。”
战果累累
打拐,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背后却有无数艰辛。在参与侦破数个部督、省督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大案中,骆敏负责涉及凉山的案件侦破工作。长时间奔波在路上,从纷繁的线索中找出真相、在复杂环境中实施解救……这些对于骆敏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2013年底,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男子赴凉山购买婴儿……”2014年5月21日,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办获得线索。随着侦查工作深入,一张涉及四川、河北等地的链条式拐卖婴儿网络浮出水面。7月2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接到省厅转交该案涉及凉山的线索。10月16日,骆敏带队赴外省开展工作。通过近一个月的细致工作,骆敏和专案民警逐渐摸清了主要团伙成员的踪迹,并在河北将主要犯罪嫌疑人吉古某、张某等9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当场解救1名婴儿。骆敏和战友对嫌疑人开展审讯工作,并在当地警方协助下,将被卖的6名婴儿逐一解救。在这起案件中,卖家、中间人、买家无一漏网,被卖婴儿悉数被救。
不负使命
2016年2月15日凌晨2时,西昌火车站,时年28岁的史某走下火车,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他幼时被人拐卖到外省,终于在24年后回到了记忆中已经模糊的家乡。当鞭炮声、锣鼓声在喜德县冕山镇响起,史某的家人把写有“一心为民 爱的奉献”的锦旗送到骆敏手中。
在骆敏和战友们的打拐工作中,救出的大多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每当婴儿被救出,她总是第一时间去买奶粉、尿布,想着让这些孩子不再受罪。从警多年,骆敏参与打掉数十个贩婴团伙,解救了上百名被拐婴儿。
在繁重工作之外,骆敏始终惦记着家乡渴望过上好日子的父老乡亲们。她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主动要求联系布拖、普格两县的13户深度贫困户,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在她与所联系贫困家庭的共同努力下,13户家庭现已脱贫。
“让分离的亲人团圆、让天下无拐”是骆敏的最大心愿。如今,“团圆”行动正点亮希望之火,已经53岁的骆敏和战友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队伍教育整顿,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始了新的忙碌。“每一起拐卖案件的背后都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我必须努力让这些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这是我作为一名打拐民警的使命。”骆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