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广场
戴先任
想要整形但手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这是很多求美者会遇到的难题。为此,部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医美机构合作推出“医美分期”“医美贷”等产品。但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类似贷款产品存在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息费不透明且定价过高等问题。(6月14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我国医美行业快速发展,但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行业乱象丛生。如一些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医美机构合作推出的“医美分期”“医美贷”等产品,背后就暗藏消费陷阱。部分“医美分期”“医美贷”产品贷款利率高,而且还贷要求苛刻,暗藏各种隐形条款。此外,医美“套路贷”还“盯”上了在校大学生。部分诈骗分子打着“高薪招聘”的名义,对大学生进行虚假招聘,在此期间以“提升个人形象”为由,一步步诱导应聘者签下“美容整容贷”,让应聘者背负巨额整容贷款之后就消失不见。还没毕业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弱,“美容整容贷”打着零抵押、零担保、低利息等诱人条件,为大学生们设下“消费陷阱”,这些大学生很容易成为“美容整容贷”“招工美容贷”陷阱中的“猎物”。
一些“医美分期”“医美贷”不仅套路满满,甚至还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与“医美贷”绑定的美容机构,往往是并不正规、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美容机构,在这些“三无机构”整容,不仅可能背负巨额债务,还可能使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不能任由“医美分期”“医美贷”乱象侵犯消费者权益,必须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卫生监督、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美行业的监管,通过联合执法形成合力,提高违法成本。同时,金融机构及其第三方合作机构向消费者推介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产品时,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明示贷款主体、还本付息安排、违约责任、逾期清收以及咨询投诉渠道等基本信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格督促金融机构及其第三方合作机构履行好自身应尽的责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应做到理性消费,切实提升防范意识,在申请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时,选择具备合法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同时,警惕不法分子“套路贷”骗局。如发现权益受侵害,应保存好相关证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