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第02版 时讯


涉未成年人案件如何办得有质又有效
北京创新实践推动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衔接

□本报记者 唐 娜 通讯员 张 硕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符合涉未成年人案件规律的办案模式,制度建设起步早、工作体系搭建实,为新时代首都青少年撑起法治的“防护伞”。

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北京市公安局为贯彻实施“两法”,专门制定出台2021年市局第一号规范性文件,启动“守护未来”行动。5月30日,北京市公安局邀请政法机关、团市委、首都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等的相关领导和专家,举办以“守护未来·浸润无声 奋力开创首都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工作新局面”法制文化沙龙,共促社会安宁。

北京市公安局深入研判全市涉未成年人案件规律特点和各区办案实际,健全完善涉未成年人办案机制,构建既针对个体也面向群体,既保护外部安全也保护心灵健康,既针对现在更谋划未来的全维度保护格局。

创新实践涉未成年人案件相对集中办理制度。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16区分局结合全市涉未成年人案件规律特点和各区办案量,确定办案模式。结合全警实战大练兵,北京市公安局于今年4月组织举办了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题培训,紧扣未成年人心理特点、认知表达沟通、案件办理特殊程序等内容,开展系统讲授,严格考核,1000余名参训民警在精于办案、长于帮教、善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切实提升。同时,以防止二次伤害为原则,北京市公安局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立了一站式办案取证和救助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案中监督、案件精细化审查等多项举措,构建民警、家长、社工“三位一体”帮教体系,确保办案质效。在推动警种联勤联动、完善办案机制、护学机制的基础上,北京市公安局创建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案件司法社工服务行业标准,先后引入适合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训诫教育及专业社工等服务,让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积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准确把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规律,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实行管理、预防、打击、教育并重,惩治、帮教、保护结合,各项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聚焦刑法修正案(十一),北京市公安局专门制定办案规范,明确对符合入罪标准的未成年人,拟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进行提级审核。在全市18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立对未成年受害人、证人及涉案嫌疑人开展询问、讯问工作专区,同步搭建就医绿色通道,注重家居式环境营造,一次性开展询问和证据提取,简化工作流程,实现全过程办案保障和全流程监督管理。同时,制定出台多部专门文件,明确训诫帮教工作流程,规范社工服务,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同时,把帮教工作扩展至刑事被害人和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未成年人,推动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有效衔接。

今年2月26日,北京市公安局与团市委权益部、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举办了三方签约仪式,将团组织的精准化指导、公安机关的专业化办案、社工组织的社会化保护深度融合起来。3月1日,启动“阳光驻希望”行动,进一步发挥公安职能作用,创新推动法治、善治、共治、精治“四治融合”,深化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北京模式”。

依托执法办案平台调取相关信息,北京市公安局与社工组织密切沟通、闭环反馈,强化犯罪临界预防,探索分级预防、分级干预,降低再犯可能。3月以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已覆盖全市16区。通过设立工作热线、细化职能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办案部门与团委、教委、学校、家长、社工组织等多方协作,采取定期联系和突发情况随时会商等形式,建立起风险联查、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北京市公安局围绕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聚焦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与社会救济途径对接等难点,推进法制副校长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深入开展联合打拐行动。同时,进一步加强专题调研,发现短板,解决困难,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新格局更加完善。

回顶部 回本版

2021-06-08 第02版 时讯

涉未成年人案件如何办得有质又有效

北京创新实践推动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衔接

□本报记者 唐 娜 通讯员 张 硕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符合涉未成年人案件规律的办案模式,制度建设起步早、工作体系搭建实,为新时代首都青少年撑起法治的“防护伞”。

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北京市公安局为贯彻实施“两法”,专门制定出台2021年市局第一号规范性文件,启动“守护未来”行动。5月30日,北京市公安局邀请政法机关、团市委、首都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等的相关领导和专家,举办以“守护未来·浸润无声 奋力开创首都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工作新局面”法制文化沙龙,共促社会安宁。

北京市公安局深入研判全市涉未成年人案件规律特点和各区办案实际,健全完善涉未成年人办案机制,构建既针对个体也面向群体,既保护外部安全也保护心灵健康,既针对现在更谋划未来的全维度保护格局。

创新实践涉未成年人案件相对集中办理制度。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16区分局结合全市涉未成年人案件规律特点和各区办案量,确定办案模式。结合全警实战大练兵,北京市公安局于今年4月组织举办了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题培训,紧扣未成年人心理特点、认知表达沟通、案件办理特殊程序等内容,开展系统讲授,严格考核,1000余名参训民警在精于办案、长于帮教、善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切实提升。同时,以防止二次伤害为原则,北京市公安局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立了一站式办案取证和救助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案中监督、案件精细化审查等多项举措,构建民警、家长、社工“三位一体”帮教体系,确保办案质效。在推动警种联勤联动、完善办案机制、护学机制的基础上,北京市公安局创建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案件司法社工服务行业标准,先后引入适合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训诫教育及专业社工等服务,让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积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准确把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规律,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实行管理、预防、打击、教育并重,惩治、帮教、保护结合,各项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聚焦刑法修正案(十一),北京市公安局专门制定办案规范,明确对符合入罪标准的未成年人,拟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进行提级审核。在全市18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立对未成年受害人、证人及涉案嫌疑人开展询问、讯问工作专区,同步搭建就医绿色通道,注重家居式环境营造,一次性开展询问和证据提取,简化工作流程,实现全过程办案保障和全流程监督管理。同时,制定出台多部专门文件,明确训诫帮教工作流程,规范社工服务,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同时,把帮教工作扩展至刑事被害人和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未成年人,推动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有效衔接。

今年2月26日,北京市公安局与团市委权益部、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举办了三方签约仪式,将团组织的精准化指导、公安机关的专业化办案、社工组织的社会化保护深度融合起来。3月1日,启动“阳光驻希望”行动,进一步发挥公安职能作用,创新推动法治、善治、共治、精治“四治融合”,深化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北京模式”。

依托执法办案平台调取相关信息,北京市公安局与社工组织密切沟通、闭环反馈,强化犯罪临界预防,探索分级预防、分级干预,降低再犯可能。3月以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已覆盖全市16区。通过设立工作热线、细化职能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办案部门与团委、教委、学校、家长、社工组织等多方协作,采取定期联系和突发情况随时会商等形式,建立起风险联查、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北京市公安局围绕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聚焦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与社会救济途径对接等难点,推进法制副校长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深入开展联合打拐行动。同时,进一步加强专题调研,发现短板,解决困难,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新格局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