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忞
最近电影《除暴》上映,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90年代,悍匪“老鹰帮”犯下惊天连环劫案,刑警钟诚和战友们咬死不放,将“老鹰帮”捉拿归案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进入观众眼帘的是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当时的娱乐消遣场所录像厅、人们腰间挂着的BP机……这些画面将人瞬间带回上世纪90年代。而蓝白涂装的老式桑塔纳警车、老北京212吉普车、89式警服等带有当时印记的元素也让许多观影的民警回忆起以往的岁月。有警察观众评论说,电影几乎完美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当时的公安文化、警械车辆、人物的穿着品味等,剧中每个角色都像真的活在那个时代一样,没有一句让人觉得出戏的现代用语。
关于这部电影的许多评论都提到,作为一部带有年代印记的电影,这些细节给电影营造了一个让观众沉浸其中的观影环境。也许“仅仅看一遍的你可能想不起场景设计的具体细节,但是你能自然感觉到这就是那个年代”。
这就是吸引观众入戏的能力。
而在如今的不少警察题材影视剧中,重视细节、注重完美还原生活面貌的作品还不够多。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格外“精致”的妆容,出完现场没有一丝褶皱的警服,违背办案常识的剧情……当一部警察题材作品以这样的面貌呈现时,难免会让观众产生“错位”、“出戏”的感觉。曾经有民警边看剧边吐槽,“法医不戴口罩、手套勘查现场,缉毒警穿制服办案,是深怕人认不出来吗?”
有专家评价说,“有的剧只是借用警察题材的壳,却并不尊重警察的职业特质,实际内容与偶像剧并无本质区别。”一部剧,演员再靓丽,情节再离奇,当细节粗糙,甚至背离事实、违反常识,就会失去真实性,丢失品质,进而丢失观众。
尊重警察职业,前提是正确了解这个职业、深入认识这个职业。如果在创作中做不到对题材的深入研究,或者说对细节的熟悉和把控程度不能让观众信服,那么,作品自然会遭人诟病。
诚然,《除暴》在逻辑和剧情上还有可推敲之处,但在细节上的把控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的警察题材作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