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关于读书,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固然必须,然而在勤读之路上,我们究竟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即便选定了走的方向,接下来也还将面对或大或小、或笔直或弯曲、或平坦或陡峭的路途,究竟该选择走哪条路方能抵达理想中的目标?
对此,确有驾轻就熟者目标坚定地朝前走,似乎从来也不走冤枉路;相反,却也有不少人迟疑迷茫,总也搞不清哪条路适合自己,走着走着就走错了方向,走到了岔路,其结果,要么原地打转,要么南辕北辙,久而久之对于读书失去了耐心与信心。
读书之路千万条,不难发现,有的人习惯于独自埋头瞎走,走到哪里算哪里,走到的地方很可能并非自己想去的地方;有的人倾向于随波逐流,多数人往哪儿走自己就跟着往哪儿走,最后发现多数人走的路未必就是自己该走的路;还有的人热衷于偏听偏信,盲目信奉权威人士开列的书单,往往越跟着走越感觉不对劲儿……不管怎么说,读书是自己的事,靠谁也靠不住,最好是自己摸索,自己用心找路标。
笔者自忖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路读来尽管事倍功半磕磕绊绊,却也逐渐认准了自己的读书路标。愈发觉得读书虽然得靠自己,但也并不妨碍路上结个伴儿。结伴读书有时更易觅得合宜的路标。作家梁衡的文章富有气势,语言优美,蕴含哲思,一度是我阅读的至爱,无意之间我就把他当作了读书之路上的一个良伴。我一方面读他的书,另一方面,也留意他书中提及的相关书籍。正因了他所设置的阅读路标,我接触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从而深切体会到艰深的哲学也可以通俗化表达,而通俗未必流于庸俗。我还因梁衡书作的指引,选购了《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尽管厚厚的一本,但体例清晰,内文仿若名人名言,得空读一小段,细细品咂一番,别有滋味在心头。再有,就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让梁衡颇受教益,其中的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理论,使梁衡领悟了新闻与文学的区别,由此倒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买来细嚼慢咽,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从中摸到一点门径,令自己文笔增色。
除了从梁衡书作中找寻阅读路标,这些年一路走来,我还因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深谙读译著不能不关注译文水准,而像查良铮、王道乾等先生的译作,终究不可错过。在此之前,我曾买过一本某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读来总觉生涩,王小波让我明白了要追寻好的译作之后,我重又选择了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来读,立时感觉舒畅了许多。还有,近年来我越来越关注时评文章写作,阅读曹林的《时评写作十讲》《时评写作十六讲》颇获教益,他提到一本书《语言学的邀请》,我找来一读,对于平时我们所用的语言及其相关现象,居然就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他还提到一本《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的书,有事没事翻一翻,权且补充一点古诗词养分,感觉倒也不错。
读书过程中与“良师益友”结伴而行,他们的书大多契合自己的阅读品味,读来颇为受用。而他们书中列出的相关书籍,与他们自然有着种种瓜葛,在其成长道路上往往暗合了他们的心性,令他们受益匪浅,此种情况下,他们在自己的书中娓娓道来,一切皆属自然而然,并非功利化地刻意推荐,况且,所提及的书籍置于他们文章的具体语境,令人可针对性地大体了解,读者若是有心,便可按图索骥。而往往,由自己信得过、合得来的良师益友不经意间推荐的书作,正是自己翘首以待的又一知己。
世间道路千万条,自己要走的路大抵就那么一两条,找对路径很重要。前进道路上,努力寻得与己有益的阅读路标,循之坚定地走下去,自我阅读才能一路繁花,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