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第05版 剑兰周刊


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

□张 策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渐渐演变,现在人们常常把它说成“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细细想来,这种演变很有意思。莎翁的原话,明确指向的是受众,是受众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不同感受。而后一句话,却表达了更丰富的含意,不仅仅是指受众的理解方面,也阐明了创作者在构思中对笔下人物应有独特理解的认知。文艺创作无定法,每一个创作者都会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学风格。

话题回到公安文学。人们都知道公安生活丰富多彩,是文学创作素材的“富矿”。那么,仅就公安文学作品而言,大概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人民警察形象;或者说,一千个公安文学创作者心中,自然也有一千个鲜活的警察形象。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期盼,或称一种标准,因为从公安文学创作整体上说,我们离这样的目标有差距,还需要加倍努力。目前具有创作者鲜明个人风格的公安文学作品,感觉还是少了。

有相当数量的公安文学作品还处于借鉴甚至模仿的状态,形不成作家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风格对于一个创作者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风格,包括价值取向、思想深度、语言运用、素材取舍、体裁选择等,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指标。

其实,借鉴与模仿几乎是每一个初学者的必经之路。甚至我们可以说,借鉴与模仿是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抑或一个地域、一个国家的文学特征的某种基础。但借鉴与模仿绝不应该是亦步亦趋的仿制,更不能是走向反面的东施效颦。在借鉴与模仿中应该融入智慧与思考,在像与不像之间形成创作者自己的艺术思考。

因此,在公安文学作品已初步形成规模的时候,应该提倡有更多的创作者进行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思考与实践。从广义上说,希望在公安文学作品方阵中,能看到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优秀作品。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近期读了珠海青年公安作家张超山的短篇小说集《一千万年的石头》。由这个小说集还联想到另外两位公安作家的作品,一是江西公安作家王健的《百步穿杨》,一是珠海公安作家牛筱刚的先锋小说。我不能说张超山的作品对上述两位的作品有直接的借鉴或模仿,但他们在创作上的某种相似,值得我们分析研究。特别是张超山微型小说创作呈现的鲜明个性,是公安作家在诠释公安工作与生活中一个风格比较突出的样本。

先说说王健与牛筱刚。王健的《百步穿杨》曾经被我称之为“一部奇特的书”,它包含了几百个警营“微故事”,短小精悍,亦庄亦谐,内容涉及警与民、警与警、民与民之间的方方面面。而牛筱刚,曾是国内先锋小说创作领域的瞩目人物,被公认为“中国‘70后’先锋小说家中的杰出代表”。我国的先锋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是在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比较强调创作形式的前卫性,推崇大胆尝试最新的文字体验。那么,张超山的作品与上述两位的作品有何异同呢?张超山的作品,微型小说居多,收在《一千万年的石头》中的作品,最短的只有43个字。这和王健的《百步穿杨》有着类似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但张超山的作品更突出其寓言性,笔法更与先锋小说相近。这与牛筱刚的创作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举只有43个字的《老人家》为例:“老人家把收音机塞到耳垂,边走边听,眼睛眯成一条线,好像还没听清楚,整条街的人都知道,放的是《帝王花》。”显然,张超山用平淡的语言在巧妙的掩饰中宣扬他真实的寓意,他眼中的市井种种都带着他独特的见解。

张超山借鉴和模仿了诸多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笔法,但这种借鉴与模仿被他放到公安文学之中,再经过了他的思考,呈现了他在公安文学创作上的个人风格。我们把他和王健、牛筱刚相比较,无非是想阐明这样的观点:任何一个创作者都可能走过借鉴与模仿之路,但最终是一定要寻觅到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创作者心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一定应该是只属于自己的。用张超山的话来说,“归根到底是想象力,基于生活的丰富想象力”。

文章结尾,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张超山笔下的警察生活片断,感觉一下他独特的想象:

“‘你没看见我也热吗?我的警服都湿透了,还有,我的警帽也是,可惜你那么小,你看不到。’女孩便用惋惜的样子好奇地盯着我,不说话了。‘你有海热吗?’后来,女孩看着海水自言自语。”

回顶部 回本版

2020-06-12 第05版 剑兰周刊

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

□张 策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渐渐演变,现在人们常常把它说成“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细细想来,这种演变很有意思。莎翁的原话,明确指向的是受众,是受众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不同感受。而后一句话,却表达了更丰富的含意,不仅仅是指受众的理解方面,也阐明了创作者在构思中对笔下人物应有独特理解的认知。文艺创作无定法,每一个创作者都会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学风格。

话题回到公安文学。人们都知道公安生活丰富多彩,是文学创作素材的“富矿”。那么,仅就公安文学作品而言,大概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人民警察形象;或者说,一千个公安文学创作者心中,自然也有一千个鲜活的警察形象。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期盼,或称一种标准,因为从公安文学创作整体上说,我们离这样的目标有差距,还需要加倍努力。目前具有创作者鲜明个人风格的公安文学作品,感觉还是少了。

有相当数量的公安文学作品还处于借鉴甚至模仿的状态,形不成作家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风格对于一个创作者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风格,包括价值取向、思想深度、语言运用、素材取舍、体裁选择等,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指标。

其实,借鉴与模仿几乎是每一个初学者的必经之路。甚至我们可以说,借鉴与模仿是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抑或一个地域、一个国家的文学特征的某种基础。但借鉴与模仿绝不应该是亦步亦趋的仿制,更不能是走向反面的东施效颦。在借鉴与模仿中应该融入智慧与思考,在像与不像之间形成创作者自己的艺术思考。

因此,在公安文学作品已初步形成规模的时候,应该提倡有更多的创作者进行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思考与实践。从广义上说,希望在公安文学作品方阵中,能看到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优秀作品。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近期读了珠海青年公安作家张超山的短篇小说集《一千万年的石头》。由这个小说集还联想到另外两位公安作家的作品,一是江西公安作家王健的《百步穿杨》,一是珠海公安作家牛筱刚的先锋小说。我不能说张超山的作品对上述两位的作品有直接的借鉴或模仿,但他们在创作上的某种相似,值得我们分析研究。特别是张超山微型小说创作呈现的鲜明个性,是公安作家在诠释公安工作与生活中一个风格比较突出的样本。

先说说王健与牛筱刚。王健的《百步穿杨》曾经被我称之为“一部奇特的书”,它包含了几百个警营“微故事”,短小精悍,亦庄亦谐,内容涉及警与民、警与警、民与民之间的方方面面。而牛筱刚,曾是国内先锋小说创作领域的瞩目人物,被公认为“中国‘70后’先锋小说家中的杰出代表”。我国的先锋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是在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比较强调创作形式的前卫性,推崇大胆尝试最新的文字体验。那么,张超山的作品与上述两位的作品有何异同呢?张超山的作品,微型小说居多,收在《一千万年的石头》中的作品,最短的只有43个字。这和王健的《百步穿杨》有着类似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但张超山的作品更突出其寓言性,笔法更与先锋小说相近。这与牛筱刚的创作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举只有43个字的《老人家》为例:“老人家把收音机塞到耳垂,边走边听,眼睛眯成一条线,好像还没听清楚,整条街的人都知道,放的是《帝王花》。”显然,张超山用平淡的语言在巧妙的掩饰中宣扬他真实的寓意,他眼中的市井种种都带着他独特的见解。

张超山借鉴和模仿了诸多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笔法,但这种借鉴与模仿被他放到公安文学之中,再经过了他的思考,呈现了他在公安文学创作上的个人风格。我们把他和王健、牛筱刚相比较,无非是想阐明这样的观点:任何一个创作者都可能走过借鉴与模仿之路,但最终是一定要寻觅到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创作者心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一定应该是只属于自己的。用张超山的话来说,“归根到底是想象力,基于生活的丰富想象力”。

文章结尾,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张超山笔下的警察生活片断,感觉一下他独特的想象:

“‘你没看见我也热吗?我的警服都湿透了,还有,我的警帽也是,可惜你那么小,你看不到。’女孩便用惋惜的样子好奇地盯着我,不说话了。‘你有海热吗?’后来,女孩看着海水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