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7

第03版 一线


上海奉贤打造“空中移动警务站”
无人机助力提升事故处置效率

本报记者 吴 艺 通讯员 林 静

地域广、警力少、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到场慢,是上海市郊区公安交管部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对此,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交管支队借助警用无人机打造“空中移动警务站”,构建了“快速处置+协助勘查”双轮驱动智慧交管体系,“群众等待”转变为“数据跑路”,为超大城市郊区交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以前最怕早高峰发生交通事故,还没等到交警来处理,后面的车道全堵上了。”交通事故当事人王先生回忆道,“这次我刚挂电话不久,就看到无人机在头顶盘旋。我从现场撤离时,无人机还在后方护航,提醒后面的车避让,安全感和效率都是实实在在的!”

5月17日9时许,奉贤区环城南路发生一起两车剐蹭交通事故。奉贤交管支队民警接警后,通过电话引导王先生和对方当事人在车辆后方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同时,距离现场3公里的无人机立即响应,5分钟后抵达现场。

在无人机镜头下,事故车辆位置、号牌和当事人清晰可见,事故全景随即拍摄完成。民警通过“交管12123”平台远程完成当事人身份核验、车辆信息采集,开具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3分钟后,事故双方驾驶人接到通知可以撤离现场。从接警到现场清障完成,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而在以前,同一地点交通事故的平均处置时间超过40分钟。

据介绍,在“快速处置+协助勘查”双轮驱动智慧交管体系下,警用无人机化身“空中移动警务站”。在简易事故快速处置场景中,接警员研判警情后,无人机即刻起飞,民警同步打电话指导当事人放置警示标志,实现远程取证、实时监督。

协助勘查场景则聚焦一般程序交通事故的智能测绘。具备“一键起降”功能的无人机能自动识别多种道路元素,30秒内完成拍摄后可生成符合标准的现场图,当事人采用电子签字的方式确认,有效解决了传统纸笔绘图的误差问题。

据介绍,奉贤交管支队从“空中视角”突破了传统事故处理工作的瓶颈:应用无人机广域作业,把“车程时间”转化为“飞行时间”;以智能识别替代人工丈量,现场绘图效率明显提升;搭载照明设备的无人机提高了低光环境下的可视度,提高了清障牵引、现场勘查、遗撒物清理等处置工作的效率;通过高空全景打造“无死角”防护网,有效杜绝二次事故隐患。据统计,5月以来,支队快速处理交通事故43起,群众满意率和事故责任认定准确率均为100%;通过智能测绘处置交通事故60起,现场图准确率为100%。

“无人机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警务辅助工具,也是智慧交通管理的‘神经末梢’。”奉贤交管支队支队长汪培敏告诉记者,他们专门配备了留空时间长、巡飞距离远、搭载超远传图和高精摄像系统的固定翼无人机,通过“空中视角+自动巡飞+智能分析”,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盲区多的问题,实现了异常事件自动预警,推动高速公路管理向全时域、全要素智慧化转型。今年以来,支队运用无人机发布非机动车和行人上高速公路预警信息13条,发现并处置高速公路上车辆缓行情况86起。

“目前,我们仍在不断研究拓展无人机的非现场交通违法抓拍功能,已累计发现并查处实线变道、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逆向行驶、闯红灯等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700余起。‘空中执法’已成为奉贤区公安交管工作的常态。”汪培敏说。

回顶部 回本版

2025-06-17 第03版 一线

上海奉贤打造“空中移动警务站”

无人机助力提升事故处置效率

本报记者 吴 艺 通讯员 林 静

地域广、警力少、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到场慢,是上海市郊区公安交管部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对此,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交管支队借助警用无人机打造“空中移动警务站”,构建了“快速处置+协助勘查”双轮驱动智慧交管体系,“群众等待”转变为“数据跑路”,为超大城市郊区交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以前最怕早高峰发生交通事故,还没等到交警来处理,后面的车道全堵上了。”交通事故当事人王先生回忆道,“这次我刚挂电话不久,就看到无人机在头顶盘旋。我从现场撤离时,无人机还在后方护航,提醒后面的车避让,安全感和效率都是实实在在的!”

5月17日9时许,奉贤区环城南路发生一起两车剐蹭交通事故。奉贤交管支队民警接警后,通过电话引导王先生和对方当事人在车辆后方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同时,距离现场3公里的无人机立即响应,5分钟后抵达现场。

在无人机镜头下,事故车辆位置、号牌和当事人清晰可见,事故全景随即拍摄完成。民警通过“交管12123”平台远程完成当事人身份核验、车辆信息采集,开具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3分钟后,事故双方驾驶人接到通知可以撤离现场。从接警到现场清障完成,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而在以前,同一地点交通事故的平均处置时间超过40分钟。

据介绍,在“快速处置+协助勘查”双轮驱动智慧交管体系下,警用无人机化身“空中移动警务站”。在简易事故快速处置场景中,接警员研判警情后,无人机即刻起飞,民警同步打电话指导当事人放置警示标志,实现远程取证、实时监督。

协助勘查场景则聚焦一般程序交通事故的智能测绘。具备“一键起降”功能的无人机能自动识别多种道路元素,30秒内完成拍摄后可生成符合标准的现场图,当事人采用电子签字的方式确认,有效解决了传统纸笔绘图的误差问题。

据介绍,奉贤交管支队从“空中视角”突破了传统事故处理工作的瓶颈:应用无人机广域作业,把“车程时间”转化为“飞行时间”;以智能识别替代人工丈量,现场绘图效率明显提升;搭载照明设备的无人机提高了低光环境下的可视度,提高了清障牵引、现场勘查、遗撒物清理等处置工作的效率;通过高空全景打造“无死角”防护网,有效杜绝二次事故隐患。据统计,5月以来,支队快速处理交通事故43起,群众满意率和事故责任认定准确率均为100%;通过智能测绘处置交通事故60起,现场图准确率为100%。

“无人机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警务辅助工具,也是智慧交通管理的‘神经末梢’。”奉贤交管支队支队长汪培敏告诉记者,他们专门配备了留空时间长、巡飞距离远、搭载超远传图和高精摄像系统的固定翼无人机,通过“空中视角+自动巡飞+智能分析”,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盲区多的问题,实现了异常事件自动预警,推动高速公路管理向全时域、全要素智慧化转型。今年以来,支队运用无人机发布非机动车和行人上高速公路预警信息13条,发现并处置高速公路上车辆缓行情况86起。

“目前,我们仍在不断研究拓展无人机的非现场交通违法抓拍功能,已累计发现并查处实线变道、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逆向行驶、闯红灯等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700余起。‘空中执法’已成为奉贤区公安交管工作的常态。”汪培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