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蒙 茜
通讯员 农 媛 檀严毅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街头,市民正悄然感受着城市交通的“焕然一新”:高峰时段路口排队车辆明显减少,信号灯仿佛“长了眼睛”般根据车流量调控信号灯……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入AI(人工智能)助力交通管理,构建智慧交通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3月以来,在南宁市英华柳象路口,晚高峰时段南进口直行车辆排队长度从平均383米减至226米,降幅达41%。这得益于南宁市警方开展的全息智慧路口建设。
南宁市交警支队首批投用了25个全息智慧路口,通过科技设备实时感知路口车流变化,让信号灯配时从“固定方案”升级为“动态响应”,让信号灯根据实时车流数据,动态优化信号灯时,在高峰期拥堵方向绿灯配时智能延长,有效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全息智慧路口相当于为信号机装上‘眼睛’和‘大脑’,使其根据实际路况自主决策,实现交通信号配时的智能化和精细化。”南宁市交警支队科研所交通工程中队中队长蒋俊介绍,应用该系统的路口从“车等灯”变“灯看车”,实现“车到灯绿”。
南宁市北大新阳路口曾让不少驾驶人“头疼”,特别是早晚高峰的车辆常常排起长龙。为提升此路口通行效率,南宁交警支队利用无人机高空动态摄录车流数据,并通过AI智能分析交通流量数据,找出了拥堵症结:该路口南进口掉头车辆多、存在车流交叉干扰问题。
南宁交警对症下药,将左转车道调整为专用掉头车道并增设信号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从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制定解决方案到引入人工智能,交通组织优化从“人工经验判断”迈向“数据辅助决策”,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经过改造后,该路口高峰时段车辆排队长度缩短了约20%。
交通信号灯突发故障时,在传统模式下需要人工进行现场排查。南宁交警借助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及视觉算法,推出会“自我诊断”的智能运维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全市交通设备。通过AI识别树叶遮挡、视频异常、电压不稳等12类故障,还能及时自动派单维修并跟踪反馈,形成管理闭环,交通设施从“坏了再修”变为“未病先防”。